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蓨县

蓨县

①亦作脩县。东汉改脩县置,属勃海郡。治所在今河北景县南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 田畴传》: 东汉建安十二年 (207),曹操 “举茂才,拜为蓨令,不之官,随军次无终”。北魏改作脩县。

②隋开皇五年 (585) 改脩县置,属冀州。治所即今河北景县。大业初属信都郡。唐属冀州。金属景州。元为景州治。明洪武初废入景州。


古县名。《史记·高祖功臣侯者年表》、《汉书·景帝纪》、《周亚夫传》作“條”,《高惠高后文功臣表》作“修”,《地理志》作“脩”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田畴传》、《晋书·地理志》作“蓨”。西汉文帝后二年(前162年)封周亚夫为條侯于此,属清河郡,后改为县。治今河北省景县南。属信都国。东汉永平末改属勃海郡。西晋移治今景县西。隋属信都郡,移治今晋州市。唐前期属德州,永泰后改属冀州。金属景州。元为景州治。明初省入景州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药 (藥) 家镇

    北宋置,属平原县。即今山东平原县西南腰站镇。

  • 梢云 (雲) 山

    即今安徽休宁县东北二十五里榔原山,接黄山市黄山区界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20徽州: 梢云山 “在休宁县西二十余里。旧名郎山。天宝中改今名”。

  • 东州堡

    明置,属抚顺千户所。即今辽宁抚顺市东南大东州。明《辽东志》卷3:东州堡“官军五百二十六员名,奉集堡可屯兵,白隆山可按伏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7辽东都司定辽中卫:东丹(州)堡“在司东百二十里,其相近者有白

  • 乐平县

    ①东汉章帝时改清县置乐平侯国,后为乐平县,属东郡。治所在今山东聊城市西南。三国魏改属阳平郡。北齐省。②东汉建安中置,属乐平郡。治所即今山西昔阳县。北魏太平真君九年(448)废。孝昌二年(526)又改沾

  • 浮渡山

    即浮山。在今安徽枞阳县东北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 同安郡同安县 “有浮度山”。《舆地纪胜》卷46安庆府: 浮渡山 “在桐城东九十里。上有五十三岩。其可居可游者三十六。西南有独山,直上千仞,大江环绕,望之

  • 恒香县

    北周武成中置,为恒香郡治。治所在今甘肃迭部县东南。隋初省入常芬县。唐贞观二年 (628)复置,寄治恒香戍 (今迭部县境)。神龙元年 (705)废。古县名。唐贞观二年(628年)置,治今甘肃省迭部县境。

  • 池河

    ①在今江苏盱眙县西南。《水经·淮水注》:池水“出东城县东北,流径东城县故城南。池水又东北流历二山间,东北入于淮”。②在今安徽定远县东。淮河支流。源于安徽定远县西根山,南流折而东北,经明光市北女山湖,东

  • 孟陵县

    唐武德四年 (621) 于故猛陵县置,属藤州。治所在今广西苍梧县西北五十里人和镇孟陵。贞观八年 (634) 属梧州。北宋开宝五年 (972) 废入苍梧县。古县名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改猛陵县置,治今

  • 伏俟城

    在今青海共和县西北石乃亥镇西北铁卜卡古城。西魏大统六年(540),吐谷浑夸吕可汗建都于此。《北史·吐谷浑传》:“夸吕立,始自号为可汗,居伏俟城,在青海西十五里,虽有城廓而不居,恒处穹庐,随水草畜牧。”

  • 鉴隘

    在今广西德保县西。《清一统志· 镇安府》: 鉴隘 “在府 (故治在今德保县) 西七十八里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