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莲花峰

莲花峰

①在今江西遂川县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31吉州: 莲华峰 “在龙泉县南十五里。状如芙蕖,与县治相对”。

②在今江西九江市南三十里,为庐山之一峰《寰宇记》 卷111江州德化县: 莲花峰 “在 (庐)山北,州南。直望如芙蓉。今州城有莲花门”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30江州: 莲花峰 “又云在庐山第三岭, 重��绝崖间有石室,乃 (晋) 董奉所居,旧号莲花峰”。宋儒周敦颐卜居于此,筑室峰下。

③在今湖南衡阳市南岳区南岳镇西十八里。衡山之一峰。清光绪《南岳志》 卷5载: 莲花峰“在岳庙西峰,状如莲花。其下即方广寺。如在莲花心”。明季衡阳王夫之有 《莲峰志》 5卷。

④在今广东东莞市南五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1广州府东莞县: 莲花峰,“九峰峻竦,状如莲花。一名三角山,其上有池”。

⑤亦作莲花山。在今广东韶关市东南五里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90韶州: 莲花山 “在州东 (南) 五里。形似莲花,故名。州治对山也”。北宋开宝三年(970),潘美与南汉将李承渥激战于此。韶城八景有“莲峰樵唱”。

⑥今陕西华阴市南华山之中峰。《清一统志·同州府一》 “太华山” 条引 《华岳志》: “岳顶中峰曰莲华峰。上有宫,宫前有池为玉井,生千叶白莲华,服之令人羽化。亦谓之玉女洗头盆。” 唐杜甫 《望岳》:“安得仙人九节杖,拄到玉女洗头盆。” 即此。为峰之最高处。


(1)在安徽省黄山中部,东对天都峰,海拔 1873 米。为三大主峰(莲花、天都、光明顶)中最高峰。古人原认为天都为黄山第一高峰。明万历四十六年(1618年)徐霞客登黄山,方准确辨明,莲花峰“居黄山之中,独出诸峰上”,“即天都亦俯首矣”,从此确立了其第一高峰地位。峻峭高耸,气势雄伟,主峰突出,小峰簇拥,俨若一朵初开新莲,仰天怒放。绝顶处方圆丈余,名曰石船,置身于此,大有顶天立地之感。据山志记载:南宋吴龙翰、鲍云龙、宋复一于咸淳四年(1268年)自带干粮,费时3天,方攀至峰顶,成为有文字记载的第一批登上莲花峰的人。今辟有登峰盘道2.5千米。自峰底起步,踏长长的“莲梗”,穿4处“莲孔”(石洞),可登临峰顶。峰壁有“真好造化”、“非人间也”、“名不虚传”、“天海奇观”等巨字题刻。峰下有莲花源。(2)在江西省九江市南、庐山北麓。下有董奉杏林遗迹,宋儒周敦颐筑室隐居峰下。因其极爱莲花,在莲花峰下修莲花桥,将濂溪书院取名“爱莲堂”。(3)又称莲华峰。在今广东省韶关市南莲花山。北宋开宝三年(970年),潘美征南汉,南汉将李承渥列象阵,拒于此。(4)在广东省潮阳市海门镇海滨。是一大堆瓣状分裂的花岗岩石,近海的一面,分裂层次更多。从山下至峰顶,高约130余米。从陆上远望,像一朵莲花含苞待放;从海上眺望,则如莲花盛开,故名。其周围及附近山坡,有摩崖石刻50题,汇集各体书法。在峰侧一块巨石上,有传说文天祥用剑所刻“终南”二字,另有诗词石刻十多首。1962年春,作家老舍游此,题诗两首,有“遥怜信国此峰头,水黑云寒望帝舟”之句,以追忆文天祥于南宋景炎三年(1278年)驻军潮阳、登莲花峰眺望寻觅帝舟踪迹的历史。峰下有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二年(1594年)的忠贤祠(清代称“莲峰书院”)。峰后有一块望夫石,是渔家妇女遥望归帆的地方。峰石附近红砂窟有万人冢,是1943年渔港被日军封锁,渔民无以为生、饿病至死达万余人的葬地。(5)在陕西省华阴市南。华山西峰。海拔 2082.6 米。是华山奇峰之一。笔立千仞,悬绝异常。登其巅俯瞰,渭、洛二河若银带盘曲其间。峰顶有翠云宫,前有大石,状如莲花,故称莲花峰。旁有巨石中裂,形如斧劈,故名斧劈石,传为神话故事《宝莲灯》中华山三圣母之子沉香劈山救母处。迤此向北,沿壁空绝万丈,名舍身岩,峰顶有摘星石。自韩愈投书处西行,经金锁关,俗谓“过了金锁关,又是一重天”。过通天门,即为唐杜甫《望岳》诗中“车箱入谷无归路,箭筈通天有一门”之处。从此可攀登莲花峰。

华 山 莲 花 峰


猜你喜欢

  • 大潭山

    在今广东三水市北四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广州府三水县:大潭山“石壁数仞,飞瀑如练,下注二潭,左曰龙湫,右曰天生塘,方广二亩许,居民引水溉田”。

  • 归乡县

    ①东晋置,属建平郡。治所在今湖北秭归县(剪刀峪)西北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“袁山松曰:父老传言,原既流放,忽然暂归,乡人喜悦,因名曰归乡。”《宋书·州郡志》:归乡公相“按《太康地志》云,秭归有归乡,故夔

  • 徐六泾口

    在今江苏常熟市东北,介于高浦口与许浦口之间。清时曾有千总驻守。

  • 归化镇

    ①唐末置,属将乐县。即今福建泰宁县治。五代南唐保大三年(945)改为归化场。②金置,属厌次县。在今山东惠民县西归化街。③在今福建漳平市南。明置巡司于此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9漳平县:归化镇在“县南三十里(

  • 那楼寨

    在今广西隆安县东南二十五里。明置巡司于此。

  • 春祺县

    北宋政和四年 (1114) 置,为祺州治。治所在今四川理县北孟屯河中下游。宣和三年 (1121)废。古县名。北宋政和四年(1114年)置,治今四川省理县北孟屯沟。为祺州治。宣和三年(1121年)废。

  • 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

    在今云南曲靖市第一中学新建碑亭内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87曲靖府: 石城 “在府城北二十余里。隋牂牁郡地,唐为庄州石城县,属黔州都督。昔有一碑,乃段氏与三十部诸蛮立誓盟之碑”。清康熙十八年 (1679)

  • 介立山

    又名方山。在今河南嵩县东北。《水经·伊水注》:焦涧水“东流径孤山南,其山介立丰上,单秀孤峙,故世谓之方山”。

  • 石门泉

    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。宋敏求《长安志》卷16:“石门汤,在县西南四十里石门谷口。旧图经曰:唐初有异僧止于此,大雪其地,雪融不积,僧曰必温泉也。掘之,果有汤泉涌出,遂置舍两区,凡有病者,浴多痊……明皇时,

  • 阿剌山

    在今云南华坪县北。通四川盐源县。清有守备把总驻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