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老君山

老君山

①在今河南栾川县东。《明一统志》卷29河南府:老君山“相传老子修道于此,上有丹灶、丹井”。

②在今湖北红安县西北九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6黄安县“五云山”条下:“县北九十里有老君山。嘉靖中, 皆为盗贼啸聚处。”

③在今湖北神农架林区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宜昌府》:老君山“在兴山县西八十里。高三千丈,周一百里。中产赤蛇,长五寸,群行如索,见人不惊。有羚羊大千余斤,独角挂宿”。

④亦名青孤山。在今四川屏山县西北七十里。秀出众山之表,周围百余里。《元史·忽都传》:至元间,“又从都元帅纽璘渡马湖江,破宋叙州兵丁于老君山下”。即此。

⑤在今云南文山县西百里。《清一统志·开化府》 引《府志》:“登之萧然象外,辄具出尘之思。”

⑥在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西南,接剑川县界。《清一统志·丽江府》 引《旧志》:“在府西南二百五十里。一名罗钧山。自番界来,亘四百余里,金沙环其左,澜沧绕其右,世传老君修丹于此。山顶丹灶尚存。又有梓潼遗笔在岩上。”

⑦在今甘肃武山县南。《清一统志·巩昌府一》:老君山“在宁远县(今武山县)南五十步。俗名南山。山脉自岷州迤逦而来,屹然耸峙,为县案山。上有仙人洞”。


(1)在河南省栾川县城东南7.5千米伊河南侧。为西峡、栾川界山。古名景室山。世传老子讲经修炼于此,故名。海拔 2192 米,为伏牛山主峰。由燕山期花岗岩组成的变质岩层,山坡陡峭,岭脊多锯齿状。是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分界线。森林覆盖率达86%以上,树种多尖齿栎、栓皮栎、华山松。主要矿产有大理石、铁矿石。珍稀禽兽有豹、獐、羚羊、野鸡。素有“天然药库”之称,主要中药材有柴胡、茯苓、党参、天麻。1982年辟为河南省自然保护区。山顶有古庙一座,原有老子骑青牛铜像。风景优美,气候宜人,为旅游胜地。(2)在湖北省西部大神农架东北约15千米处。传说古时太上老君常在此炼丹,故名。每当冬季,山顶皆为冰雪覆盖,山腰又常云雾缭绕,恰如银须白发的老君仙翁端坐云中。海拔 2936 米,由顶至底,十条突兀山梁若苍龙下扑,梁间九条曲折溪流如银带飘垂。梁涧左右,古树密布,药草遍陈,异兽时现。其雄伟、险峻、奇丽和半封闭的神秘风光,堪与主峰大神农架媲美。登临峰顶,东看沃野千里,西望群峰争拔,南眺滚滚长江,北览林海茫茫,故有“千尺危崖俯碧海,百丈高松撑云涛”之誉。(3)古称青孤山。在四川省屏山县中部。属小凉山支脉。西接五指山,面积约150平方千米。为灰紫色沙泥岩组成的单西山。主峰海拔 2009 米,为屏山县最高点。森林覆盖率达60%。有杉、桦、楠、栎、樟、慈竹、水竹、楠竹等。野生动物有熊、豹、野猪、獐、鹿、猴、羚羊等。为屏山县主要林业基地。山上原有一老君庙,明万历年间修,上覆铁瓦,故名。(4)在云南省南部马关、麻栗坡两县境内,为乌蒙山系六诏山余脉。以主峰顶曾建有老君庙得名。面积约250余平方千米。由大丫口、瑶人山等近百个山峰组成,主峰老君山,海拔 2579.3 米。主要由花岗岩、石灰岩构成。有锡、钨、铜、铅、锌等矿。清雍正至咸丰年间,曾开采铜、银矿。1958年兴建都龙锡矿,现已发展成大型矿山。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杉木林。有福建柏、杉等珍稀树种及白鹇等珍稀动物,1981年建立老君山阔叶林自然保护区。(5)又称喇均山、罗均山。在云南省丽江市西南部、与剑川县交界处。《大明一统志》称如喇均山,清《古今图书集成》称罗均山。属云岭。近南北走向。海拔 3000~3500 米。同名主峰在丽江、剑川交界处,最高峰海拔 4247 米。俗传老子炼丹于此,故名。亦为剑川、洱源、兰坪、丽江连绵山脉总称。略成南北走向,面积约 1900 平方千米。系正长岩、粗面岩、板岩、灰岩等构成。为褶皱断块山。有煤、铁、铜、铅、锌、盐、沙金、石膏等矿产资源。森林覆盖率70%,为亚热带针叶阔叶混交林。雨量充沛,山间有九十九潭,为冲江河、石磨河、渼江、永丰河源地。南支石宝山有南诏、大理时期开凿的石窟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赤眉山

    在今湖北枣阳市东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88枣阳军:赤眉山“在枣阳县东北八十里。世传赤眉尝军此山下,地名北寨”。古山名。在今湖北省枣阳市东北。相传新莽末年赤眉农民起义军驻此。

  • 石龙县

    ①南朝梁置,为罗州、石龙郡治。治所即今广东化州市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4化州:“《志》云:州治北有石龙冈,旧石龙县以此名。”隋大业初属高凉郡。唐为辩州、陵水郡治。北宋为化州治。元为化州路治。明洪武初为化

  • 同轨郡

    北周置,治所在熊耳县(今河南洛宁县东北)。隋开皇三年(583)废。北周置,治熊耳县(今河南宜阳县西北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宜阳县一带。隋开皇三年(583年)废。

  • 埤城镇

    即今江苏丹徒县东北埤城镇。清乾隆《镇江府志》 卷1丹阳县: “埤城镇在县东北五十里。”在江苏省丹阳市北部。面积75平方千米。人口3.9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埤城,人口5000。传有南朝王侯墓、石碑、石兽,故

  • 草河口

    旧属凤凰县。即今辽宁本溪满族自治县西南草河口镇。清光绪 《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》 凤凰厅图: 西北有草河口。产石棉。

  • 白沙河

    ①在今山东青岛市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6即墨县:“白沙河在县东四十里。源出大劳山,西流亦合淮涉水入海。”②即今山东海阳县西白沙河。《清一统志·登州府》:白沙河“在海阳县西北六十里。源出甕崖头,下流入海”

  • 蒲县

    隋大业二年 (606) 改蒲子县置,属隰州。治所在今山西蒲县西南二里。三年改属龙泉郡。唐武德二年 (619) 移治今蒲县,为昌州治。贞观元年 (627) 改属隰州。金兴定五年 (1221) 升为蒲州。

  • 三髻山

    在今福建武夷山市西北,北跨江西铅山,西抵福建邵武。明《寰宇通志》卷48建宁府:三髻山“在崇安县西。三峰鼎峙,状如螺髻,巍然为万山之宗”。

  • 张泽镇

    即今上海市松江县东南张泽镇。清时有把总驻守。光绪《江苏全省舆图》华亭县:“张泽镇在城东南一十八里。”

  • 南集

    又名南庄集。即今河北元氏县西北南佐镇。《清一统志·正定府二》: 南集 “在 (元氏) 县西北四十里,其西北有土堡,明崇祯中筑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