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柱关
明洪武初置,在今湖北巴东县南,接鹤峰县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8巴东县“连天关”条下:“又石柱关在县南五百里, 向设石柱关巡检司。隆庆四年改野三关巡司。《志》云:县东南二百五十里有石柱山,关盖因以名。为扼束群蛮之道。”
明洪武初置,在今湖北巴东县南,接鹤峰县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8巴东县“连天关”条下:“又石柱关在县南五百里, 向设石柱关巡检司。隆庆四年改野三关巡司。《志》云:县东南二百五十里有石柱山,关盖因以名。为扼束群蛮之道。”
即谷城山。在今湖北谷城县西北。《寰宇记》卷145谷城县:谷神山“在县西十里。上有石城,号曰谷神山”。
西汉改博阳县置,属泰山郡。治所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南三十里旧县。北魏改名博平县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南旧县。初为泰山郡治。后属泰山郡。东汉、晋、宋不改。北魏改名博平县。
指今四川、陕西交界之地。唐骆宾王 《送吴七游蜀》 诗: “日观分齐壤,星桥接蜀门。” 唐陈子昂《西还至散关答乔补阙知之》 诗: “蜀门自兹始,云山方浩然。”
在今马来半岛北部。一说在今缅甸南部勃固附近。 《大唐西域记》 卷10 “三摩呾吒国”条: “从此东北大海滨山谷中, 有室利差呾罗国, 次东南大海隅有迦摩浪迦国。” 《南海寄归内法传》 卷1作郎迦戍国。
又称弄栋府、姚府。宋大理置,治所在统矢逻 (今云南姚安县北十九里光禄镇)。辖境约当今云南姚安、大姚、永仁三县及四川攀枝花市南部地。元改姚安路。大理国段氏置,又号姚府,为八府之一。治今云南省姚安县东。辖
在今陕西大荔县朝邑镇东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晋义熙十三年 (417),刘裕伐秦,王镇恶帅水军自河入渭以趋长安,“秦恢武将军姚难自香城引兵而西”。胡三省注: “香城在渭水之北,蒲津之口。”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东
①在今山西曲沃县南。《水经·浍水注》:“ (绛) 水出绛山东,寒泉奋涌,扬波北注,悬流奔壑,一十许丈。青崖若点黛,素湍如委练,望之极为奇观矣。其水西北流注于浍。”②在今山西屯留县西南。《水经·浊漳水注
明洪武五年 (1372) 改八番顺元宣慰司置,属四川行省。治所即今贵州贵阳市。永乐十一年 (1413) 改属贵州布政司。成化十年(1474) 分置程番府 (后改置贵阳府),辖境缩小。清初废。明洪武五年
在今四川纳溪县东北四里棉花坡乡。1916年蔡锷护国军与袁世凯北洋军激战于此。指挥这次战斗的是护国军三支队长朱德,彻底打跨三倍于己之敌,取得讨袁重大胜利。诗人吴芳吉 《护国岩词》云: “棉花坡上贼兵满,
明置,在今四川纳溪县南三十里永宁河西岸渠坝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