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益州

益州

①西汉元封五年 (前106) 置,为十三州刺史部之一。东汉刘熙 《释名》 卷2: “益,阨也,所在之地险阨也。” 东汉应劭 《地理风俗记》 云: “疆壤益广,故名益州。” 辖境相当今四川折多山、云南怒山、哀牢山以东,甘肃武都、两当,陕西秦岭以南,湖北郧县、保康西北,贵州除东边以外地区。王莽改为庸部。公孙述改为司隶校尉。东汉复为益州,治所在雒县 (今四川广汉市北)。中平中移治绵竹 (今德阳市东北黄浒镇),初平中复移治雒县,兴平中移治成都 (今成都市)。东汉以后辖境缩小。隋大业三年(607) 改为蜀郡。唐武德元年 (618) 复为益州。天宝元年 (742) 改为蜀郡,至德二载 (757) 升为成都府。北宋太平兴国六年 (981) 降为益州。端拱元年(988) 复为成都府,淳化五年 (994) 又降为益州,嘉祐四年 (1059) 又改为成都府。州境有成都平原,自秦汉以来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。诸葛亮 《隆中对》 称: “益州险塞,沃野千里,天府之土。”

②十六国西秦置,治所在漒川城 (今甘肃迭部县境)。《资治通鉴》: 东晋元熙元年 (419),“冬十月,以尚书右仆射王松寿为益州刺史,镇漒川”。

③北魏景明初改梁州置,治所在仇池郡洛谷城(今甘肃西和县西南洛峪乡)。辖境相当今甘肃两当、成县、礼县以南和陕西凤县、留坝、略阳三县地。正始初改为南秦州。

④即西益州。北魏正始中置,治所在东晋寿郡(今四川广元市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广元、旺苍等市县及青川县东部地。梁大同中改为黎州,西魏改为西益州,废帝三年 (554) 改为利州。

⑤唐渤海国置,属率宾府。治所在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符拉迪沃斯托克 (海参崴) 附近渤海古城。辖境约当今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 (海参崴) 一带。辽废。

⑥辽置,属黄龙府。治所在静远县 (今吉林农安县东北万金塔乡东北西小城子古城)。辖境约当今吉林农安县北部。后废。


(1)西汉置,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。别称刀州。辖境相当今四川、重庆、贵州、云南等省市大部,湖北省西北部及甘肃省小部分地区。东汉治雒县(今四川广汉市北)。中平年间移治绵竹县(今四川德阳市东北)。兴平年间又移治成都县(今四川成都市)。隋开皇初废,三年(583年)复置。大业元年(605年)改蜀郡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复改益州。天宝元年(742年)复改蜀郡。北宋太平兴国六年(981年)又改成都府置益州,治成都、华阳二县(今四川成都市)。辖境相当今成都市及周围地区。端拱元年(988年)复改成都府。淳化五年(994年)又为益州,后复为成都府。(2)辽置,治静远(今吉林农安县东北万金塔附近)。金废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汉延渠

    即汉渠。相传凿于汉。在今宁夏北部黄河西岸。《元和志》卷4灵武县:汉渠“在县南五十里,从汉渠北流四十余里始为千金大陂,其左右又有胡渠、御史、百家等八渠,溉田五百余顷”。《西夏书事》卷20作“汉源渠”。嘉

  • 颍江水

    在今江西樟树市西南濛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7新喻县: 颍江水 “在县东北八十里。出蒙山之阳,合榄陂、绿陂、龙镜诸水,达于清江。《志》云,颍江上流凡八十四源,合流而东南,入于渝水”。

  • 管公里

    在今山东安丘市西南四十五里,管宁故居。《世说新语·德行》: “管宁、华歆共园中锄菜,见地有片金,管挥锄与瓦石不异。” 管宁,字幼安。齐相管仲之后。《清一统志·青州府二》: 管公里 “即管幼安旧居也。《

  • 高平陵

    ①亦称高陵。俗称西陵。即曹操陵墓。在今河北临漳县邺镇西南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武帝纪》载: 建安二十五年 (220) 正月 “庚子,王崩于洛阳,年六十六。……二月丁卯,葬高陵”。《河朔访古记》谓魏武高平陵

  • 箓竹岭

    在今浙江浦江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3浦江县: 箓竹岭 “在县北五十里。自趾至顶凡十八盘,亦名淡竹岭”。

  • 广宁县

    ①西汉置,属上谷郡。治所在今河北张家口市。西晋废。②北魏改下洛县置,为广宁郡治。治所即今河北涿鹿县。孝昌中废。③隋开皇十六年(596)改新蔡县置,为舒州治。治所即今河南新蔡县。仁寿元年(601)改为汝

  • 兰屿

    在今台湾省台东县东南海上。原名红头屿,1947年改称兰屿。因产蝴蝶兰,故名。连横《雅言》:“蝴蝶兰,为台湾珍卉。产恒春山中,寄生古木,不染微尘。叶长而厚,花纯白若蝴蝶,一茎十数蕊。临风摇曳,姿态嫣然,

  • 北雉县

    北魏置,属南阳郡。治所在今河南南召县东南。后改属北淯郡。西魏为雉阳郡治。隋初废。古县名。北魏置,治今河南省南召县东南。初属南阳郡,后改属北淯郡。西魏为雉阳郡治。隋初废。

  • 巴陵山

    又名巴丘山、天岳山。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隅,滨临洞庭湖。宋本《寰宇记》卷113岳州引《江源记》云:“昔羿屠巴蛇于洞庭,其骨若陵,故曰巴陵。”

  • 武遂

    ①战国燕邑,后为赵地。在今河北徐水县西遂城。《史记· 赵世家》: 悼襄王二年 (前243),“李牧将攻燕,拔武遂、方城”。即此。②战国韩邑,后入秦。在今山西临汾市西南 (一说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)。《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