皋石山
即浈阳峡。在今广东英德市南十五里。《元和志》 卷34浈阳县: “浈阳峡,一名皋石山,在县南二十五里。崖壁千仞,猿狖所不能游。”
即浈阳峡。在今广东英德市南十五里。《元和志》 卷34浈阳县: “浈阳峡,一名皋石山,在县南二十五里。崖壁千仞,猿狖所不能游。”
十六国前凉张骏置,治所在今甘肃高台县西骆驼城。一说在今高台县西南。《十六国春秋辑补》卷81后凉录: 后凉大安元年 (386),张大豫 “求救于岭西诸郡, 建康太守李, ……起兵应之”。
亦名溪浪河,双川河。即今吉林舒兰市东之呼兰河,北流注入拉林河。清光绪 《吉林通志》 卷18: “锡兰,(满语) 相连也。”
在今江西兴国县东北境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8赣州府兴国县“长信泷”条下:衣锦泷“亦在县东。以乡名衣锦而名。岩石层起,如人跨马。谚云,龙下泷泷,舟楫莫当。盖在龙下川中。相近有狮子滩,以形似名”。
隋开皇五年 (585) 置,治所即今云南宾川县。辖境约当今云南宾川县地。天宝后废。隋开皇初置,治今云南省宾川县北。南诏时废。
元至元十三年(1276)置,属嶍峨州。治所在今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西北六十四里甸中镇。二十六年(1289)废。
即今陕西安塞县西南杏子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7安塞县:西川水“在县(今沿河湾镇)东南。自保安县(今志丹县)境流入界,至县东南二十里,会小平川,入肤施县境,合于延水”。
又作哑齐、大亚齐。即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亚齐特区一带(一名哥打拉夜)。元汪大渊《岛夷志略》“重迦罗”条译作亚崎。
①泛指汉、晋代郡和唐以后代州以北地区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乾符五年(878),“代北荐饥,漕运不继”,指此。②唐方镇名。中和三年(883)以雁门节度使改置,治所在代州(今山西代县)。辖忻、代二州,相当今山
唐渤海国置,为晴州治。治所在今朝鲜咸兴西北旧津里。一说在咸镜北道茂山东南。辽徙废。古县名。渤海国置,治今朝鲜咸兴西北旧津里。为晴州治。辽废。
即新门。在今河南陕县东北三门峡人门岛东。唐杜佑《通典》卷10 《食货》:开元二十九年(741),“陕州刺史李齐物避三门河路急峻,于其北凿石渠通运船为漫流,河泥旋填淤塞,不可漕”。(1)古水名。在今河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