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白山

白山

①即白庙儿山。在今河北沽源县南。《后汉书·乌桓传》:建武二十一年(45),“乌桓与匈奴连兵为寇,代郡以东尤被其害。……其在上谷塞外白山者,最为强富”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开元二十年(732),幽州节度使赵含章击契丹,“与虏战于白山”。胡三省注:“白山,后汉时乌桓所居,在五阮关外大荒中。”

②即今吉林省东南部之长白山。《北史·勿吉传》:“其国与隋悬隔,唯粟末白山为近。”《金史·世纪》:“生女直地有混同江亦号黑龙江,所谓白山、黑水是也。”又《高丽传》:“黑水靺鞨居古肃慎地,有山曰白山,盖长白山,金国之所起焉。 ”

③在今江苏南京市东。《宋书·刘述传》:刘述与从弟秉,同谋诛萧道成,“事败走白山,追禽伏诛”。《南史·韦载传》:“载有田十余顷,在江乘县之白山。”皆此。

④在今浙江临海市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2台州府:白山“在府东南二百五十里。望之如雪。其上有湖,其下有溪”。

⑤在今浙江临安县西南与桐庐县界上。《水经·渐江水注》:“紫溪又东南流,径白山之阴,山甚峻极,北临紫溪。”《清一统志·杭州府一》:白山“山上有浮石,纯白,故名”。

⑥在今甘肃玉门市西北赤金镇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4赤斤蒙古卫:白山“在卫北二十里。多草木禽兽,土人呼为折罗漫山”。

⑦亦名阿羯山、阿羯田山。在今新疆库车县北。为天山支脉。《隋书·西域传·龟兹》:“龟兹国,都白山之南百七十里。”《新唐书·西域传·龟兹》:王白氏“居伊逻卢城,北倚阿羯田山,亦曰白北,常有火”。

⑧又名折罗漫山。即今新疆中部之天山。《后汉书·明帝纪》:永平十七年(74)十一月,奉车都尉窦固“出敦煌昆仑塞,击破白山虏于蒲类海上,遂入车师”。注引《西河旧事》曰:“白山冬夏有雪,故曰白山,匈奴谓之天山,过之皆下马拜焉。去蒲类海百里之内。”又《魏书·西域传》:“焉耆国, 在车师南, 都员渠城, 白山南七十里。”


古山名。又名太白山(《魏书·勿吉传》)、徒太山(《新唐书·北狄传》)、长白山、从太山、不咸山。即今吉林省东部长白山。北魏勿吉及隋靺鞨七部之一的白水部居此一带,并以此得名。《金史·世纪》:“生女直地有混同江、长白山,混同江亦号黑龙江,所谓白山黑水是也。”即此。参见“长白山(1)”、“不咸山”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策勒县

    1929年置,属新疆省。治所即今新疆策勒县。策勒旧又作齐尔拉。清乾隆 《西域同文志》卷3: 齐尔拉,“回语,引水入境也。旧对音为齐喇”。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、昆仑山北麓、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,南邻西

  • 李家集

    ①即今湖北武汉市蔡甸区西南玉贤镇。清光绪《湖北全省分图》:汉阳县(今武汉市汉阳区)西南有李家集。②即今湖北新洲县西北二十六里李集镇。旧属黄冈县。清光绪《黄冈县志》卷24《兵事》:同治三年(1864)九

  • 台乡县

    西汉置,属齐郡。治所在今山东寿光市东北。东汉省。西汉置,治今山东省寿光市东北。属齐郡。东汉废。

  • 庐江县

    南朝梁天监末置,属庐江郡。治所在今安徽庐江县西。隋属庐江郡。唐属庐州,景龙二年(708年)治所迁今庐江县。宋属无为军。元属无为州。明属庐州府。民国初属安徽安庆道。1928年直属安徽省。在安徽省中部。属

  • 黑逵垒

    又名刘黑逵垒。在今河北永年县 (临洺关) 东南。《元和志》 卷15永年县: 刘黑逵垒 “在县(今永年县东南城关镇) 西南十里,洺水南。贞观四年于垒东置昭福寺,碑岑文本撰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5广平府:

  • 伏波山

    又名岩山、洑波岩。即今广西桂林市城区东北漓江西岸伏波山。唐莫休符《桂林风土记》:夹城“北抵伏波山缘”。南宋范成大《桂林虞衡志》:“伏波岩,在离江之滨,突然而起,且千丈。下有洞,可容二十榻,穿凿通透,户

  • 西河桥

    在今湖北咸宁市西半里。《清一统志·武昌府》:西河桥“当往来孔道,旧设浮桥,明嘉靖中筑石墩,架木为梁。天启中改筑石桥,名永乐镇桥。洞七。本朝雍正五年修”。

  • 沔县

    明洪武七年(1374)改沔州置,属汉中府。治所即今陕西勉县西武侯镇。民国初属陕西汉中道。1928年直属陕西省。1935年迁今勉县治。1964年改为勉县。古旧县名。明洪武七年(1374年)降沔州为县,治

  • 甘棠驿

    元置,属南靖县。即今福建南靖县北甘棠。清以后废。元至正二十五年(1365年)置,在今福建省漳州市南。

  • 安城郡

    ①又作安成郡。三国吴宝鼎二年(267)分豫章、庐陵、长沙等郡置,治所在平都县(今江西安福县东南六十里洋口、城田一带,后徙今安福县)。辖境相当今江西新余以西的袁水流域和永新、安福等县地。隋开皇九年(5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