甬桥
又作埇桥。在今安徽宿州市南汴河上。唐时控扼汴运,为运道之咽喉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建中二年(781),淄青节度使“李正己遣兵扼宿州甬桥、涡口, ……江淮进奉船千余艘, 泊涡口不敢进”。元和四年(809),于桥北置宿州。唐末汴河淤塞,桥东南悉为污泽。金以后汴河湮废,此桥亦废。
即“埇桥”。
又作埇桥。在今安徽宿州市南汴河上。唐时控扼汴运,为运道之咽喉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建中二年(781),淄青节度使“李正己遣兵扼宿州甬桥、涡口, ……江淮进奉船千余艘, 泊涡口不敢进”。元和四年(809),于桥北置宿州。唐末汴河淤塞,桥东南悉为污泽。金以后汴河湮废,此桥亦废。
即“埇桥”。
即嵴山村。在今浙江绍兴市南。《宋书·孔觊传》: 南朝宋泰始二年 (466),觊为上虞令王晏所败,二月,觊 “窜于嵴山村。……二十二日,嵴山民缚觊送诣晏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2绍兴府会稽县:塉山村 “在
又名湟水、洸水。即今广东英德市西南连江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桂阳郡含洭县注: “应劭曰:“洭水所出,东北入沅。” 《水经·洭水注》: “洭水又径阳山县南……洭水又径含洭县西……洭水出 (洭浦) 关右合溱
通称大帅府。在今辽宁沈阳市沈阳路二段文兴里。为奉系军阀张作霖和爱国将领张学良父子的官邸。帅府分东西两院:东院建于1914年,初为三进四合套院,为青砖瓦房。1925年在院东北端增建一栋三层罗马式青砖楼房
即今浙江长兴县南五十里吴山乡。清同治《长兴县志》卷2引《旧志》:“小溪口渡在县南六十里。”(原按语:“渡在县南五十里,《旧志》误。”)
唐置,属彭州。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北四十里麻溪场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7灌县 “羊灌田戍” 条下: “绳桥守捉城亦在县西,唐置。《志》 云:今县西四十里有金绳渡,即绳桥故址云。”
在今马来半岛西岸之旧吉打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附 “广州通海夷道”: “其北岸则个罗国。个罗西则哥谷罗国。”
①即今浙江龙泉市西南查田镇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4龙泉县: 查田市在 “县南八十里查田岭下。有庆元巡司,明初置”。②一作奎田市。宋属分宁县,在今江西修水县西。《元丰九域志》 卷6: 分宁县有查田市。即今
①在今上海市崇明县东。《清一统志·太仓州》:杨家河镇“在崇明县东八里”。②即今甘肃武山县东南七十里杨河乡。杨家溪水(今大南河)经其西。清宣统《甘肃新通志》卷9:宁远县有杨家河镇。
亦名贵烈河。即今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西北之归流河,为洮儿河支流。《清一统志·科尔沁》: 贵勒尔河 “在右翼前旗北八十里。自右翼界鹤五河,东北流会榆河,为贵勒尔河,经魁勒库山,东南流会阿尔达尔河,入洮儿
①南齐置,属司州。治所在木兰县(今湖北黄陂县北七十里木兰山附近)。辖境约当今湖北孝感市及黄陂、大悟二县各一部地。后废。②南朝梁置,为湘州治。治所在新化县(今湖北大悟县东北)。北齐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