牙梳山
①即今福建宁化县西北牙梳山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8宁化县“翠华山”条下:“县北六十里又有牙梳山,以形似名。险峻扼塞,啸聚所凭。”
②在今江西石城县东北,与福建省建宁县接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8赣州府石城县:牙梳山在“县北百里,盘踞广昌及宁化二县境。有三十六面。元时有蔡五九者聚为巢穴,元兵讨之,不能克,今寨址犹存”。《清一统志·宁都州》:牙梳山“在石城县北七十里。……上有天池”。
①即今福建宁化县西北牙梳山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8宁化县“翠华山”条下:“县北六十里又有牙梳山,以形似名。险峻扼塞,啸聚所凭。”
②在今江西石城县东北,与福建省建宁县接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8赣州府石城县:牙梳山在“县北百里,盘踞广昌及宁化二县境。有三十六面。元时有蔡五九者聚为巢穴,元兵讨之,不能克,今寨址犹存”。《清一统志·宁都州》:牙梳山“在石城县北七十里。……上有天池”。
①在今湖南澧县北。为九澧之 一。《楚辞·九歌》: “望涔阳兮极浦。” 即此。《水经·澧水注》:涔水“出西北天门郡界,南流径涔坪屯,屯堨涔水,溉田数千顷,又东南流注于澧水”。②在今陕西南郑县南。《水经·
①亦作真珠泉。在今安徽滁州市西南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42滁州: 真珠泉 “在清流县西三十里,侧菱山幽栖巷前,游者抚掌,则泉水溅射,有若跳珠”。②又名咄泉。在今安徽寿县北。《寰宇记》 卷129寿县: 咄泉
①即今辽宁兴城市兴城河。《明一统志》卷25辽东都司:宁远河“源出宁远卫西北山谷间,南流至城西分为二派,环抱城郭,复合为一,南流入海”。②即今四川西昌市之西河。《明一统志》卷73四川行都司:宁远河“在都
①大别山支脉。在今安徽安庆市北,跨怀宁、桐城、安庆三县市界。《明一统志》卷14安庆府:大龙山“在府城东北二十里。上有龙池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6怀宁县:大龙山“稍东相接者曰小龙山,两山盘亘,下瞰大江,峰
明置,在今贵州石阡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2石阡府: 铜鼓关 “在府西北。《志》 云,石阡司与思南府蛮夷司接界处”。
即今陕西靖边县西宁条梁镇。清乾隆二十年(1355)于此设巡司驻守。民国时设县佐。在陕西省靖边县西部。面积288平方千米。人口1.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宁条梁,人口 1520。昔村地处一条长满柠条的平梁上得
即今安徽寿县南堰口镇。清乾隆 《寿州志》 卷1南乡 《市集》: 堰口集 “离城五十里”。
明万历四十年(1612)置,属固原卫。即今宁夏固原县南大湾乡。后废。古驿站名。明万历四十年(1612年)筑,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大湾店境内。
即今江西兴国县东潋江水。《清一统志·赣州府一》:潋江水“在兴国县东。源出县东北蜈蚣山,西南流,三寮、营前二水, 自县东西流入之。过衣锦泷,樟木水自大镬岭西流入之。又径龙下川至县东,与北来之ณ
金兴定三年 (1219) 置,属林州。治所在水冶村 (今河南安阳县西四十里水冶镇)。蒙古至元二年 (1265) 废入林县。四年 (1267) 复置。六年(1269) 废入安阳县。古县名。金兴定三年(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