牌楼屯
亦作牌路屯。即今辽宁海城市东南三十里牌楼镇。清光绪 《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》 海城县图: 东南有牌路。
亦作牌路屯。即今辽宁海城市东南三十里牌楼镇。清光绪 《奉天全省地舆图说图志》 海城县图: 东南有牌路。
在今山西运城市北石村。 《方舆纪要》 卷41夏县: 山 “在县西北七十里石村, 即峨眉坡高阜也”。
在今山西和顺县东四十五里石家庄。《寰宇记》 卷44和顺县: 赵奢垒 “在县东五十里”。《清一统志·辽州》: 赵奢垒 “即赵奢救韩,去阏与五十里而军筑垒处”。
在今河北顺平县西。《清一统志·保定府》:坛山“在完县西二十五里,与马耳山相接。有金龙、桃花二洞,与马耳山洞地穴相通。洞前阔仅丈余,壁立百仞,上透青霄。其石温润如玉,有龙蛇之状。云兴辄雨”。
①三国魏改宋公国置,属谯郡。治所在今安徽太和县北六十里倪丘镇附近。西晋后废。北魏太和元年(477)复置。北齐废。②南朝宋侨置,属南新蔡侨郡。治所在今湖北黄梅县西。梁废。③南朝宋侨置,属南汝阴郡。治所在
即辽太祖长子人皇王耶律倍墓,称为显陵。在今辽宁北镇县西北医巫闾山。《辽史·地理志》:显陵“世宗置,以奉显陵,显陵者东丹人皇王墓也”。《新五代史·晋家人传》:辽虏晋石重贵北去,“过海北州,至东丹王墓,遣
即离石山。在今山西方山县东北。《北齐书·斛律金传》:“高祖自出北道,度赤谼岭。”即此。古山名。又作赤洪岭。在今山西省吕梁市东北。南朝梁中大通五年(533年),魏丞相高欢遣窦泰讨尔朱兆,追破之于赤谼岭,
在今辽宁葫芦岛市北。《辽史·地理志》锦州: “有大胡僧山、小胡僧山。”
在今江苏宝应县西南氾光湖一带。明时江淮间湖漕所经。因湖面风浪湍急,于万历十三年(1585)筑堤湖东,蓄水为运道。《明史·河渠志三》:万历十三年(1585),“宝应氾光湖,诸湖中最湍险者也,广二十余里”
西汉景帝四年(前153)置,属广陵国。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市西南四十六里夹江北小沙洲上(今属丹徒县)。东汉属广陵郡。三国时废。西晋太康六年(285)复置,东晋省入舆县。寻复置。北齐属江阳郡。陈属广陵郡。隋
即姑臧城。今甘肃武威市城的前身。十六国时为前凉、后凉、北凉、南凉的都城。《晋书·张轨传》 载: 姑臧 “本匈奴所筑也。南北七里,东西三里,地有龙形,故名卧龙城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