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洛阳

洛阳

①古都之一。本名成周,战国时改名洛阳。以在洛水之北而得名。东汉建武元年 (25) 建都于此。故址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。三国魏、西晋、北魏 (孝文帝以后) 亦都此。《续汉书 · 郡国志》 注引 《帝王世纪》 曰: “城东西六里十一步,南北九里一百步。” 隋大业初于汉魏故城西十八里营建东都,隋 (炀帝)、武周、五代唐先后定都于此。故城在今河南洛阳市洛水南北、瀍水东西,称为隋唐故城。今洛阳旧城改筑于金哀宗时,仅当隋唐故城洛北瀍西一小部分。

②即今福建惠安县西南洛阳镇。旧属晋江县,清初置洛阳巡司于此。因洛阳江为名。


中国古都之一。三国前作雒阳,三国魏改洛阳。后也有通用。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,为成周城所在。战国改称雒阳,以在雒水北得名。秦置县,为三川郡治所。汉后又历为河南郡、司州、洛州、河南府、河南路治所。东汉、三国魏、西晋、北魏(孝文帝以后)、隋(炀帝)、武周、五代唐先后定都于此;新莽、唐、五代梁、晋、汉、周、北宋、金(宣宗以后)皆为陪都。公元23年更始帝亦建都于此。战国至西汉是全国性商业都市之一。东汉、魏晋及隋唐时代成为当时全国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。汉魏故城在今白马寺东、洛水北岸,北魏时城东西二十里,南北十五里,内有街坊三百二十二,宅里二百二十。隋唐故城在汉城西,即今洛阳市,在今河南省洛阳市。隋大业初建,城跨洛水南北、瀍水东西,周回五十二里。城内隋时设东、南、北三市,唐时增设西市,为当时著名国际市场。今洛阳旧城改筑于金哀宗时,仅有隋唐故城一小部分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严仙山

    在今湖南攸县北八十里。《明一统志》卷63长沙府:严仙山“一名严仙岭。三峰如螺。刘宋元嘉中,严起兄弟于此修炼。山谷岩空洞, 内有丹井”。

  • 郁墅

    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 上元元年 (760),“李藏用与 (刘) 展将张景超、孙待封战于郁墅,兵败,奔杭州”。��䣕县 ①西汉建元六年 (前135

  • 沙塘镇

    明置,属福清县。即今福建福清市南沙塘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6福州府福清县“化南镇”条下:沙塘镇“在县南六十里,有民城,隆庆间筑”。(1)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北区北部。面积77平方千米。人口1.5万。镇

  • 淮涉水

    在今山东即墨市南。有二源: 一出莲花山,一出石城山。合流西南入胶州湾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即墨县: “东南有堰,贞观十年,令仇源筑,以防淮涉水。”

  • 乾宁军民安抚司

    元天历二年 (1329) 改琼州置,属海北海南道肃政廉访司。治所在琼山县 (今海南省琼山市)。辖境相当今海南省海口、琼山、琼海三市及定安、文昌、澄迈、临高等县地。元统二年(1334) 改为乾宁安抚司。

  • 河东赕

    宋大理置,属首府大理地区。治所在今云南大理市洱海东岸。辖境包有今云南突川县地。元改河东县。

  • 永福寺

    ①在今江西波阳县东。建于南朝梁天监元年(502)。相传梁鄱阳王萧恢舍宅为寺,取名显明。唐时改名隆兴,宋改永宁,后又改永福。北宋天圣二年(1024)天台山寿昌寺宝伦禅师来寺主持,于寺东建塔,称永福寺塔。

  • 勐 (猛) 海

    即今云南勐海县。明、清为版纳勐海驻地。1927年为佛海县治。1953年复为版纳勐海驻地。1958年为勐海县治。傣语 “勐海” 意为厉害之人居住、管辖的平坝。

  • 台州

    ①唐武德五年(622)改海州置,治所在临海县(今浙江临海市)。辖境相当今浙江临海、台州二市及天台、仙居、宁海、象山、三门、温岭六县地。《元和志》卷26台州:“盖因天台山为名。”天宝元年(742)改临海

  • 富有桥市

    即今湖北通山县东四十里富有乡。清光绪 《湖北全省分图》: 通山县东有富有桥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