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洛阳

洛阳

①古都之一。本名成周,战国时改名洛阳。以在洛水之北而得名。东汉建武元年 (25) 建都于此。故址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。三国魏、西晋、北魏 (孝文帝以后) 亦都此。《续汉书 · 郡国志》 注引 《帝王世纪》 曰: “城东西六里十一步,南北九里一百步。” 隋大业初于汉魏故城西十八里营建东都,隋 (炀帝)、武周、五代唐先后定都于此。故城在今河南洛阳市洛水南北、瀍水东西,称为隋唐故城。今洛阳旧城改筑于金哀宗时,仅当隋唐故城洛北瀍西一小部分。

②即今福建惠安县西南洛阳镇。旧属晋江县,清初置洛阳巡司于此。因洛阳江为名。


中国古都之一。三国前作雒阳,三国魏改洛阳。后也有通用。周成王时周公营雒邑,为成周城所在。战国改称雒阳,以在雒水北得名。秦置县,为三川郡治所。汉后又历为河南郡、司州、洛州、河南府、河南路治所。东汉、三国魏、西晋、北魏(孝文帝以后)、隋(炀帝)、武周、五代唐先后定都于此;新莽、唐、五代梁、晋、汉、周、北宋、金(宣宗以后)皆为陪都。公元23年更始帝亦建都于此。战国至西汉是全国性商业都市之一。东汉、魏晋及隋唐时代成为当时全国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。汉魏故城在今白马寺东、洛水北岸,北魏时城东西二十里,南北十五里,内有街坊三百二十二,宅里二百二十。隋唐故城在汉城西,即今洛阳市,在今河南省洛阳市。隋大业初建,城跨洛水南北、瀍水东西,周回五十二里。城内隋时设东、南、北三市,唐时增设西市,为当时著名国际市场。今洛阳旧城改筑于金哀宗时,仅有隋唐故城一小部分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武康郡

    ①西魏恭帝二年 (555) 置,属益州。治所在阳安县 (今四川简阳市西北绛溪河北岸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简阳市及金堂县部分地。隋开皇三年(583) 废。②东魏兴和中置,属汾州。治所在东多城 (今山西孝义市

  • 鸡鸣寺

    ①在今江苏南京市鸡鸣山东麓。是南京著名古寺之一。南朝梁于此建同泰寺,后毁于兵火。五代吴建台城千佛院,南唐为净居寺,宋为法宝寺。明洪武二十年(1387)重建,改名鸡鸣寺。后屡遭破坏,今寺为清同治年间重修

  • 铁山关堡

    明置,属苍溪县。在今四川苍溪县西五十里。《明史·吴景传》: 正德间,兰廷瑞义军麻六儿部与官军冯杰战于苍溪县,又战于铁山关,“乘夜冲击,杰死之”。即此。

  • 白塔河镇

    即今江苏江都市东白塔河村。清光绪《江苏全省舆图》:江都县东北有白塔河。民国《江都县续志》卷1:白塔河“在县城东北宜陵镇东,运盐河北岸。距城陆路四十五里,水路七十六里”。

  • 大沱石

    在今湖北巴东县西北长江滨。《舆地纪胜》卷74归州:大沱石“在巴东县。欧阳文忠公《砚谱》云,归州大沱石,其色青黑斑斑,其文微粗,亦颇发墨”。

  • 服武县

    东魏武定七年 (549) 置,属沭阳郡。治所当在今江苏沭阳县地。南朝陈太建五年 (573) 省入怀文县。

  • 小招寺

    又名喇木契、巴汉招寺。即今西藏拉萨市中心小昭寺,南距大昭寺半里许。相传为公元7世纪中时,由文成公主督饬藏、汉工匠建造。原建筑与内地寺庙相同,后几经焚毁修建,已面目全非。因公主悲思唐朝,故庙门东向。寺中

  • 枋山

    即今台湾省屏东县东南枋山乡。据钟桂兰等纂 《屏东县志》 说: “枋山二字土音即枋山,传系古代枋山村附近崩山次头山突告崩裂,因而得名。以崩山字义不雅,改称枋山。” 日本占领期间设枋山庄。1945年抗日战

  • 吴忠堡

    明嘉靖六年(1527)置,属灵州守御千户所。即今宁夏吴忠市。1929年改为吴忠镇,属灵武县。1950年2月升为吴忠市。即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吴忠镇。清同治八年(1869年)十一月,湘军刘松山部破回民

  • 密尔特彦河

    即今新疆库车县之库车河。清徐松《西域水道记》 卷2: 密尔特彦河 “南流经沙满巴克庄,科科弓把庄西,又南经库车东门,《水经注》 所谓 ‘枝水入龟兹城也’。……又南经达和赖庄东,折而东南流,凡百八十余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