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洛道
1914年由豫西道改置,属河南省。治洛阳县 (今河南洛阳市)。辖境约当今河南伏牛山以北,巩义、登封、郏县、平顶山、鲁山等市县以西黄河南岸地区。1927年废。
1914年6月由豫西道改名,治洛阳县(今河南洛阳市)。属河南省。辖洛阳、陕县、偃师、巩县、孟津、宜阳、登封、洛宁、新安、渑池、嵩县、灵宝、阌乡、卢氏、临汝、鲁山、郏县、宝丰、伊阳等县。辖区约当今河南省伏牛山、外方山以北,巩义、登封、汝州、郏县、平顶山、鲁山等市县以西黄河南岸地区。1927年废。
1914年由豫西道改置,属河南省。治洛阳县 (今河南洛阳市)。辖境约当今河南伏牛山以北,巩义、登封、郏县、平顶山、鲁山等市县以西黄河南岸地区。1927年废。
1914年6月由豫西道改名,治洛阳县(今河南洛阳市)。属河南省。辖洛阳、陕县、偃师、巩县、孟津、宜阳、登封、洛宁、新安、渑池、嵩县、灵宝、阌乡、卢氏、临汝、鲁山、郏县、宝丰、伊阳等县。辖区约当今河南省伏牛山、外方山以北,巩义、登封、汝州、郏县、平顶山、鲁山等市县以西黄河南岸地区。1927年废。
即今内蒙古临河市西南黄杨木头乡。清光绪 《五原厅志》 卷上: 西乡村中有黄羊木头。此地原有两棵树,蒙古语称 “哈业毛都”,汉语转音为黄羊木头。1901年 《辛丑条约》 签订后,此地沦为比利时的传教地。
在今甘肃金塔县北,从双城子起,沿黑河(额济纳河)东岸向北,经大湾城、地湾城、查科尔帖、大方城、小方城、布肯托尼、破城子直到居延海(今苏古诺尔和嘎顺诺尔)。另一走向从布肯托尼向东到博罗松治,长300余公
在今山西右玉县东北三十里云阳堡村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4大同府:云阳堡“嘉靖二十七年筑,万历二十四年增修,周一里有奇。堡东蔽左卫,且为白羊之羽翼”。明嘉靖二十七年(1548年)筑。即今山西省右玉县东北云阳
即今福建闽侯县西北大穆埕。清时有把总驻此。
在今湖北黄州市内。南宋陆游《入蜀记》:“又有四望亭,正与雪堂相直,在高阜上,览观江上,为一郡之最。”
即灵溪。在今浙江龙游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3龙游县:灵溪“自遂昌县北流经县南灵山下, 曰灵山港”。
即班勒纥城。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。《元史·速不台传》:“壬午,帝征回回国,其主灭里委国而去。……复命(速不台与只别)统兵万人由不罕川必里罕城追之。”
在今内蒙古乌审旗境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夏州朔方县:“贞元七年开延化渠,引乌水入库狄泽,溉田二百顷。”乌水即今乌审旗南之纳林河。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夏州朔方县(今陕西靖边县北白
①在今湖北嘉鱼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6嘉鱼县:九陇山“县南六十里有九陇四合”。②亦名九龙山。在今四川开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9开县:九陇山“在县西二十里。九峰连峙,势相起伏”。《清一统志·夔州府一》:
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北。宋《景定建康志》卷19:竹筱港“西至靖安,东至石步,南连直渎,北临大江,属上元县金陵、长宁两乡,由靖安港口至城二十里,由石步港口至城四十里,在唐世已曰竹筱港”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晋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