沐源川
一作沐川源。即今四川沐川、犍为二县西之岷江支流沐川河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咸通十年(869),南诏酋龙入寇,定边都头安再荣屯于大渡河北,蛮“逾雪坡,奄至沐源川”,即此。
古水名。即今四川省沐川县境岷江支流沐溪河(沐川河)。唐时在嘉州境内。唐咸通十年(869年)南诏攻蜀经此地。《资治通鉴》:“蛮密分军伐木开道,逾雪坡,奄至沐源川。滂遣兖海将黄卓帅五百人拒之,举军覆没。”即此。
一作沐川源。即今四川沐川、犍为二县西之岷江支流沐川河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咸通十年(869),南诏酋龙入寇,定边都头安再荣屯于大渡河北,蛮“逾雪坡,奄至沐源川”,即此。
古水名。即今四川省沐川县境岷江支流沐溪河(沐川河)。唐时在嘉州境内。唐咸通十年(869年)南诏攻蜀经此地。《资治通鉴》:“蛮密分军伐木开道,逾雪坡,奄至沐源川。滂遣兖海将黄卓帅五百人拒之,举军覆没。”即此。
即今辽宁海城市东南析木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7海州卫: 析木城在 “卫东南四十里”。
在今广西灵川县东北。《明一统志》卷83桂林府:千秋峰“在灵川县东北。独立耸秀,俗呼为文笔峰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7灵川县:千秋峰“下有峡,通大江,亦曰千秋峡。《志》云:千秋峡丛山列拥,亦名笔峡”。
在今江苏江都市北邵伯镇东。《寰宇记》卷123扬州广陵县:“邵伯埭有斗门,县东北四十里。临合渎渠有小渠,阔六步五尺,东去七里入艾陵湖。”又引《阮升之记》云:南齐建武五年(498),“遏艾陵湖立裘塘屯”。
在今湖南安乡县北七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澧州二》:军牧村“平原旷野,富于水草,冈峦横亘,势可屯守。相传汉马援征蛮时驻此”。
明置,即今贵州毕节市西南长春堡镇。清乾隆《毕节县志》卷1:正西有长冲铺。
金置,属阳信县。当在今山东阳信县地。
①唐方镇名。浙江西道的简称。②南宋两浙西路的简称。(1)唐方镇名。见“浙江西道”。(2)路名。见“两浙西路”。(3)地区名。指浙江省钱塘江(古称浙江)西北地区。包括杭州市、湖州市西部辖境。东汉顺帝永建
清置,在今黑龙江省望奎县附近。一说在绥化市西南永安镇南。清屠寄 《黑龙江舆图说·呼兰城》: “呼兰河既合纳敏河,又西流三十四里,径京旗屯北折而西南流五十四里,右纳通肯河。”
①西汉置,属上郡,为北部都尉治。治所在今内蒙古乌审旗北境。东汉废。②北魏太平真君二年 (441) 置,属赵兴郡。治所当在今甘肃宁县东境。北周废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即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西北圪圪淖古城,为
即今四川彭州市西北之湔江及支流白鹿河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彭州九陇县: “武后时,长史刘易从决唐昌沲江,凿川派流,合堋口埌岐水溉九陇、唐昌田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