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汾州

汾州

①北魏太和十二年(488)置,治所在蒲子城(今山西隰县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汾阳、孝义、灵石、蒲县、乡宁、岚县、五寨等县以西地。孝昌时移治西河县(今山西汾阳县)。北齐改南朔州。唐武德三年(620)又改浩州为汾州,治所在隰城县(今汾阳县)。天宝元年(742)改为西河郡。乾元元年(758)复为汾州。北宋属河东路,金属河东北路。元属冀宁路。明属山西省,万历二十三年(1595)升为汾州府。

②西魏大统三年(537)置,治所在义川郡义川县(今陕西宜川县东北郭下村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宜川县地。废帝三年(554)改为丹州。

③北周改南汾州置,治所在定阳县(今山西吉县)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)改为耿州,十八年(598)复改汾州,并改定阳县为吉昌县。辖境相当今山西吉县、乡宁等县地。大业初改为文城郡。唐武德元年(618)复置汾州,五年(622)改为南汾州。

④北周置,治所在蒲子城(今山西隰县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隰县、蒲县、大宁、石楼、永和等县地。隋开皇四年(584)废。

⑤隋开皇十六年(596)置,治所在永安县(今山西霍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霍州市及洪洞、汾西、灵石等县地。十八年(598)改为吕州。


(1)北魏太和十二年(488年)置,治蒲子城(今山西隰县)。以境内汾水河为名。孝昌时徙治隰城县(明改为汾阳县,今山西汾阳市)。北齐改为南朔州,后又屡有改置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又改浩州为汾州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汾阳、介休、平遥、孝义、灵石等市县地。明万历中升为汾州府。(2)西魏改南汾州置,治定阳县(今山西吉县)。北齐复名南汾州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年)又改耿州置汾州,治吉昌县(今山西吉县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吉县、乡宁等县地。大业初改置为文城郡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复改为汾州,五年又曰南汾州。(3)西魏大统三年(537年)置,治义川县(今陕西宜川县东北)。辖境约当今陕西省宜川县一带。废帝三年(554年)改名丹州。(4)北周平齐后置,治龙泉城(今山西隰县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隰县、蒲县、大宁、永和、石楼等县地。隋开皇初省。(5)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置,治永安县(今山西霍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霍州、汾西等市县地。十八年改名吕州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虒奚县

    西汉置,属渔阳郡。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东北古北口内潮河西岸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渔阳郡作“厗奚”,厗为虒之误。注引孟康曰: “厗音题,字或作蹄。” 清汪光孙 《〈汉书·地理志〉 校本》 云:“案,厗,当

  • 圳源峒

    在今湖南新宁县西南。瑶人所居。《清一统志·宝庆府二》 有“圳源峒”。

  • 太湖

    ①又名西湖、大湖。即今北京城西南莲花池。《水经·㶟水注》:“㶟水又东,与洗马沟水合,水上承蓟城西之大湖。湖有源,水俱出县西北,平地导泉,流结西湖。湖东西二里,南北三里,盖燕

  • 台谷

    春秋晋邑。今地不详。或谓在今山西晋城市西南。《左传》:成公十八年(前573),“晋侯师于台谷以救宋”。古邑名。春秋晋邑。在今山西省晋城市西南。《左传》成公十一年(前580年):楚伐宋,“晋侯师于台谷以

  • 齐神武陵

    在今河北临漳县南境。东魏丞相高欢死,追封为齐王,其陵为齐神武陵。《资治通鉴》:南朝梁太清元年(547),“虚葬齐献武王于漳水之西,潜凿成安鼓山石窟佛寺之穴”。即此。

  • 多叶县

    即多业县。在今四川乐至县东北三十五里龙门场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58普州:“后周武帝于郡立普州,又置多叶县于此。隋初郡废,改多叶县为普慈县。”多叶为多业之讹。

  • 应元溪

    在今云南元谋县南。《清一统志·武定州》:应元溪“在元谋县南。源出本州虚仁驿,流经马头山入县,县中田亩皆资其灌溉,下流合于西溪河”。

  • 罗文峪关

    明置,属遵化县。为长城关隘之一。在今河北遵化市北二十里罗文峪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遵化县: 罗文峪关,“马兰峪东第十四关口”。清设把总驻防。

  • 岑山

    ①在今浙江龙游县西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:衢州龙丘县“有岑山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3龙游县:岑山“在县南十五里。自金华望之,正当其面,因名婺女照台山,俗呼笔架山”。②一名潭溪山。在今山东淄博市博山城东八

  • 茨藜乡

    即今四川沐川县西北金星乡 (茨利坝)。清乾隆 《屏山县志》 卷1: 茨黎乡在 “县东北二百二十里”。产铁,清乾隆间曾开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