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汶上县

汶上县

金泰和八年(1208)改汶阳县置,属东平府。治所即今山东汶上县。元属东平路。明属兖州府东平州。清属兖州府。民国初属山东济宁道。1925年属兖济道。1928年直属山东省。


在山东省西南部。属济宁市。面积888.9平方千米。人口73.3万。辖8镇、6乡。县人民政府驻汶上镇。春秋为鲁中都邑地,战国齐置平陆邑。西汉置东平陆县,属东平国。南朝宋改名平陆县,又于其西置平原县(今县城西),于故中都置乐平县,属阳平郡。北齐徙平原县离境,省平陆县入乐平县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改乐平为平陆,属兖州,后属鲁郡。唐天宝元年(742年)改名中都县,徙今治。金贞元元年(1153年)改为汶阳县。泰和八年(1208年)改汶阳县为汶上县,因汶水得名。属东平府。元属东平路。明属兖州府东平州。清属兖州府。1914年属济宁道,1925年属兖济道,1928年直属省。1939年建立抗日民主政权,先后属鲁西行政区泰西专区(1940年)、冀鲁豫行政区第二专区(1941年)。1948年属鲁中南行政区第七专区。1950年属泰安专区,1953年属济宁专区,1967年属济宁地区,1983年属泰安地区,1985年属济宁市。地处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东缘、汶泗河口平原区。山丘绵亘于县境东北部,中部为平原,西南部多属湖洼地。县内有大小汶河和南北泉河等诸水,除大汶河流经县境东北隅西入东平湖外,其余均注入京杭运河。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。为全国优质棉出口基地县和山东省重点产棉基地县,瓜菜、红麻生产量占相当比例。土特产有中药材汶香附、大荸荠、芦花大公鸡,其中汶香附闻名全国。工业有农机、棉花加工、棉纺、酿酒、汽车修配、粮油加工、制鞋、机电、人造板、水泥等门类。“中都特曲”荣获首届布鲁塞尔国际金奖。105国道和蒙馆、汶邹、济梁等公路经此。古迹有龙山文化遗址、大汶口文化遗址、中都邑故址(鲁定公以孔子为中都宰即此)、元代故城遗址和汉衡方墓碑、文殊般若经碑及摩崖、明代运河石刻图、北宋太子灵塔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依兰哈拉

    即“三姓”。

  • 陶湾

    即今河南滦川县西北三十里陶湾镇。清尹耕云 《豫军纪略》 卷 10: 同治三年 (1864) 二月,“宋庆驻陶湾,顾西路; 张曜驻三川,策应各路”。

  • 平河桥

    即今江苏淮安市东南平桥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2淮安府“周家桥”条下:“平河桥在府西南四十里,南至宝应县六十里。为往来通衢。”

  • 北平府

    明洪武元年(1368)改元大都路置,属山东行中书省。治所在大兴、宛平二县(今北京市)。辖境相当今北京市长城以南,天津市武清、宁河以北及河北廊坊市与唐山市西部地区。次年为北平行中书省治(后改为北平布政司

  • 扶荔宫

    汉武帝元鼎六年(前111)建,在今陕西韩城市西南芝川镇南门外。《三辅黄图》卷3:“扶荔宫,在上林苑中。汉武帝元鼎六年,破南越,起扶荔宫以植所得奇草异木。”

  • 宣府卫

    明洪武二十六年 (1393) 为防御蒙古设立宣府左、右、前三卫,属山西行都司。治所在今河北宣化县。为近畿防卫要地。正统十四年 (1449) 瓦剌也先攻宣府,京师为之震动。明洪武二十六年(1393年)为

  • 丹神山

    在今四川资中县西北。《寰宇记》卷76盘石县:丹神山“在县西北五里。如值天旱,祷告即雨”。丹山县以此名。

  • 甘珠尔庙

    在今内蒙古新巴尔虎左旗西北阿木古郎宝力格苏木。以清乾隆四十九年(1784)在此所建甘珠尔庙得名(庙因收藏经“甘珠尔”为名)。

  • 方村

    即今贵州荔波县西北方村乡。清有县丞驻此。民国时改置县佐。

  • 惠井子

    亦名苦井。在今新疆哈密市西北七角并镇西灰井子沟。《清一统志·吐鲁番》: “托来岭西百里之苦井,即惠井子腰台地。” 清李德贻 《北草地旅行记》: 西盐池 “五十里惠井子,长途镇日不遇一人,乃至惠井子,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