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汉寿县

汉寿县

①东汉阳嘉三年(134)改索县置,属武陵郡。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市东北四十里崆巄城。三国吴改为吴寿县。西晋复为汉寿县。隋省入武陵县。

②东汉建安二十二年(217)刘备改葭萌县置,属梓潼郡。治所在今四川广元市西南四十五里昭化镇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后主传》:延熙十四年(251),大将军费祎“复北驻汉寿”。十六年(253)“为魏降人郭循所杀于汉寿”。即此。西晋太康元年(280)改为晋寿县。在昭化镇西有费祎墓。

③1912年改龙阳县置,属湖南湘江道。治所即今湖南汉寿县。1922年直属湖南省。


(1)古县名。三国蜀汉改葭萌县置,治今四川省广元市西南。属梓潼郡。西晋太康元年(280年)改晋寿县。(2)今县名。在湖南省北部、沅江下游,濒临洞庭湖。属常德市。面积 2089 平方千米。人口81万。辖15镇、17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。西汉为武陵郡。东汉阳嘉三年(134年)改索县为汉寿县,治今常德市东北索县城遗址,属武陵郡。三国吴赤乌十一年(248年)改汉寿县为吴寿县;析吴寿县东南境置龙阳县,治今汉寿县城关镇。西晋时吴寿县复名汉寿县,隋并入武陵县。隋、唐龙阳县属朗州或武陵郡,五代属楚朗州。北宋大中祥符年间朗州改称鼎州,大观年间龙阳县改称辰阳县。南宋绍兴三年(1133年,一作元年)复名龙阳县;五年(一作元年)升县为军,迁治所于黄城砦(今黄城港)。三十年(一作三十一年)复为县,治所迁回原址(今城关镇)。属鼎州,乾道后属常德府。元至元十四年(1277年)属常德路,元贞元年(1295年)升为州。明洪武三年(1370年)复为县,属常德府。1912年袭汉代故县名复称汉寿县。1914年属武陵道,1916年属湘江道,1922年直属省。1949年属益阳专区。1952年属常德专区。1968年属常德地区。1988年常德地区改为常德市。地处洞庭湖平原西南部。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递降。主要河流沅江及沧、浪、酉等水,以及大小72湖泊散布全境,县境水域面积达90余万亩,占全县总面积的28.3%。县境堤围总长128.3千米,渠道 1402 千米。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。省重要农业县之一。全县耕地面积110万亩,其中水田80余万亩。农业主产稻、棉花、黄麻、苎麻,盛产湘莲、茶叶。副业多饲养猪、家禽。淡水养殖和渔捞业兴旺,以产甲鱼、银鱼、牛蛙、龟著称。并产中药材鳖甲、芡实、苡米、藕节。林产多松、杉、竹,为全国欧美杨最大基地。林间有豺狼、野猪、狗獾、鼬鼠、锦鸡等。矿产有铅、锌、锑、金、褐煤、花岗石、石膏等。有机械、纺织、造纸、化工、食品等工业。319国道经此。沅江、澧水常年通航。纪念地有县城西郊烈士陵园。名胜古迹有酉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、沧港镇三闾大夫祠、濯缨桥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通河县

    1914年改大通县置,属黑龙江省绥兰道。治所在岔林河口 (今黑龙江省通河县)。以大通河为名。1928 年直属黑龙江省。1945 年划归合江省。1949年划归松江省。1954年划回黑龙江省。在黑龙江省中

  • 任村

    即今河南林州市北任村镇。民国《林县志》卷1《乡镇》:“任村,距城五十里。”有“市集”。

  • 白都山

    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七十里,西临大江。宋《景定建康志》卷17“白都山”条引《舆地志》云:“昔白仲都尝于此山学道, 白日升天,因以为名。”《三国志·吴书·诸葛恪传》:诸葛恪诛后,子竦载其母而走,孙峻遣“刘

  • 雅尔玛罕山

    在今新疆哈密市东北。《清一统志·镇西府》: 雅尔玛罕山 “在府城东南三百里。山脉自库舍图岭东行二百里,至此峰峦峻拔,高入云汉”。

  • 下应市

    旧名雅应。即今浙江鄞县东南下应镇。清光绪《鄞县志》卷2 《市镇》:下应“距城二十里”。

  • 刘夏镇

    即今上海市青浦县东二十六里刘夏村。近年在村北出土有商代早期印纹陶罐、瓿及东周时代各种纹饰的印纹硬陶片、原始青瓷片等。被定为刘夏文化遗址。

  • 三渡关

    在今贵州遵义县(南白镇)东北三渡乡。《明一统志》卷72播州宣慰司:三渡关“在宣慰司(今遵义市)东八十里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0遵义府遵义县:三度关“有上度、中度、下度三关。(明)万历中,贵州帅李应祥讨杨

  • 宁武千户所

    明弘治十一年(1498)置,属振武卫。治所即今山西宁武县。清雍正三年(1725)改置宁武府。明弘治十年(1497年)十二月置,治今山西省宁武县。属山西都指挥使司。后废。

  • 战国时巴国邑。在今四川涪陵市东乌江东岸。东晋常璩 《华阳国志· 巴志》: “巴子时虽都江州,或治垫江,或治平都,后治阆中。其先王陵墓多在枳。” 后为楚邑。《战国策·燕策》: 苏代约燕王曰: “楚得枳而

  • 希夷峡

    在今陕西华阴市南华山莲花峰下。陈抟脱骨处。宋太宗赐抟号希夷先生,峡因以名。在今陕西省华阴市南华山莲花峰下。相传为宋陈抟脱骨处,抟号希夷先生,峡因以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