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武陟县

武陟县

隋开皇十六年 (596) 析修武县置,属怀州。治所在武德故城 (今河南武陟县东南)。大业初废。唐武德四年 (621) 复置,属殷州。治所在今武陟县西南二里。贞观元年 (627) 属怀州。元属怀庆路。明属怀庆府。民国初属河南河北道。1927年直属河南省。1939年徙治木栾店 (今武陟县治木城镇)。


在河南省西北部,南濒黄河。属焦作市。面积832平方千米。人口64.9万。辖7镇、8乡。县人民政府驻木城镇。周畿内怀邑(今武陟县西土城村附近),春秋初属郑国,后属晋国。秦置怀县,为河内郡治,置武德县(治今武陟县城东南大城村)属河内郡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注:“孟康曰,始皇东巡置,自以武德定天下。”两汉因之。东晋废武德县。东魏天平初怀县属武德郡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年)置武陟县,治今武陟县南。大业三年(607年)废怀县和武陟县。唐武德初复置怀县,四年(621年)复置武陟县(治今武陟县城西南)。贞观元年(627年)废怀县。元属怀庆路。明、清属怀庆府。1913年属豫北道,1914年属河北道,1927年直属河南省。1939年移治木栾店(即今武陟县城)。1949年属平原省新乡专区,1952年属河南省新乡专区。1969年属新乡地区,1986年属焦作市。地处黄、沁河冲积平原,地势平缓。黄河流经南部边缘,沁河横贯西部,至中部南折流入黄河。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。产小麦、玉米、棉花、花生等,特产淮山药、地黄、牛膝、菊花“四大怀药”。有机械、化肥、皮革、酿酒、榨油等厂。京广铁路和新郑公路经东南部,郑焦高速公路经北部,郑常、新孟、武方公路在县城交会。古迹有嘉应观、妙乐寺塔、怀城遗址、东石寺遗址、商村遗址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景德镇市

    1949年当地解放后由浮梁县析,治景德镇 (今江西景德镇市)。在江西省东北部,北邻安徽省。面积5248平方千米(市辖区423平方千米)。人口148.2万(市辖区42.1万)。辖珠山、昌江二区和浮梁县,

  • 白沙汛

    ①在今广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东北太保镇白沙村。清宣统《广东舆地全图》连山厅图:东北有白沙汛。②在今广东海丰县东热水西岸,道通陆丰县。清光绪《广东舆地全图》:海丰县图有白沙汛。

  • 香峪寺

    在今河南新密市境。《清一统志·开封府》: 香峪寺 “有三。上香峪寺在密县西北,唐天宝七年建。中香峪寺亦在县西北,宋开宝元年建。下香峪寺在县西,天宝二年建”。有三寺:上寺建于唐天宝七载(748年),中寺

  • 贵德州

    ①辽太宗时置,治所在贵德县 (今辽宁抚顺市区浑河北岸高尔山前)。辖境相当今辽宁抚顺市及抚顺县一带。元废。②元至元中置,属吐蕃等处宣尉司。治所即今青海贵德县。后废。(1)辽圣宗置,治贵德县(今辽宁抚顺市

  • 白狗县

    北齐置,为齐兴郡治。治所在白苟堆(今河南正阳县东南)。隋开皇初改为淮川县。古县名。北齐置,治今河南省正阳县东南。以治所白狗堆得名。为齐兴郡治。隋开皇初改名淮川县。

  • 东潮州

    明永乐五年(1407)属新安府。治所在东潮县(今越南东北部广宁省东潮县)。辖境相当今广宁省西南部及海兴省东北部地。宣德二年(1427)以后入安南。

  • 南马镇

    即今山西陵川县西南南马村。《清一统志 ·泽州府》: 南马镇 “在陵川县西。有堡”。在浙江省东阳市西南部,南邻永康市。面积81平方千米。人口4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南马,人口1.1万。以马氏建居南江得名。

  • 碙洲

    即今广东湛江市东南硇洲岛。《宋史·瀛国公传》: 元至元十五年 (南宋祥兴元年,1278),“ (赵) 昰殂于碙洲,其臣号之曰端宗”卫王赵昺即位,“升碙洲为翔龙县”。

  • 桃源州

    元元贞元年 (1295) 升桃源县置,属常德路。治所即湖南桃源县。明洪武二年 (1369) 复改桃源县。元元贞元年(1295年)升桃源县置,治今湖南省桃源县。属常德路。辖境相当今桃源县。明洪武二年(1

  • 养山

    在今广西大新县西北三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0养利州: 养山在“州西三里。绵亘甚远,苍翠蓊蔚。州盖以此山及利水名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