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栖霞寺

栖霞寺

南齐永明七年 (489) 建。在今江苏南京市东北栖霞山中峰西麓。为江南著名古刹之一。唐初改为功德寺,增建殿宇、楼阁四十余所,极为壮观。与山东灵岩、荆州玉泉、天台国清,并称为国内 “四大丛林”。武宗会昌中废。宣宗大中五年 (851) 重建,南唐改为妙因寺。北宋太平兴国五年 (980) 改为普云寺。景德五年 (1008) 改赐景德栖霞寺。元祐改严因崇报禅院。明洪武仍名栖霞寺。清咸丰年间毁于火,光绪三十四年 (1908) 以后,又重新修造,形成今日之规模。今寺门前有唐高宗为栖霞寺创始人所立 《明征君碑》,寺内有纪念唐高僧鉴真过海的大师堂,寺后有南唐舍利塔,塔后山崖间为齐梁间开凿的千佛岩。


在江苏省南京市区东北,栖霞山中峰西麓。创建于南齐永明元年(483年),为隐士明僧绍捐宅改建。原名栖霞精舍。唐高祖改寺名为功德寺,与山东灵岩、荆州玉泉、天台国清并称四大丛林。南唐改名妙因寺。宋初称普云寺,继改虎穴寺,明洪武二十五年(1392年)改今名。清咸丰五年(1855年)遭兵火。清光绪三十四年(1908年)和民国初年陆续重建。现存木构建筑有山门、天王殿、毗卢殿、藏经楼、摄翠楼等,还保存有南朝石造像、隋代石塔和唐代碑刻,都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天保县

    清乾隆三年(1738)置,为镇安府治。治所即今广西德保县。民国初属广西田南道。1928年直属广西省。1951年与敬德县合并置德保县。古旧县名。清乾隆三年(1738年)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德保县。为镇

  • 南雄州

    北宋开宝四年 (971) 改雄州置,治所在保昌县 (今广东南雄县)。以河北路有雄州,故名南雄。辖境相当今广东南雄、始兴二县地。元至元十五年 (1278) 改为南雄路。清嘉庆十一年 (1806) 改南雄

  • 阳丘县

    西汉置,属济南郡。治所在今山东章丘市北绣惠镇北七里之回村。文帝四年(前176)封齐悼惠王子安为阳丘侯,后为县。东汉省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山东省章丘市西北回村。属济南郡。东汉初废。

  • 雅尔河

    ①即今内蒙古呼伦贝尔盟扎兰屯市西雅鲁河。《清一统志·黑龙江》: 雅尔河 “在齐齐哈尔城西北四百二十里。源出西兴安岭,东南流六百余里,入嫩江”。②即今黑龙江省龙江县西雅鲁河。《清一统志·黑龙江》: 雅尔

  • 合城县

    三国魏改合乡县置。属东海郡。治所在今山东滕州市东二十三里。西晋复为合乡县。古县名。三国魏改合乡县置,治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北。属东海国。西晋复为合乡县。

  • 淮阴郡

    ①东魏置,属淮州。治所在怀恩县 (北周改寿张县,隋改名淮阴县,在今江苏淮阴县西南码头镇)。辖境相当今江苏淮阴市及洪泽、盱眙、淮阴等县。南朝陈改为东平郡。隋开皇元年 (581) 复改为淮阴郡,旋废。②唐

  • 大山屿

    即今台湾岛西澎湖岛。清蒋毓英《台湾府志》卷3:大山屿,“澎湖诸屿独此最大,横直各有十余里,民居颇多。由此而下有五地, 曰风柜仔尾、曰峙里、曰猪母落水、曰鸟嵌仔、曰林投仔,而妈宫前即在此屿,水师镇防汛在

  • 归州

    ①西魏废帝三年(554)改南郢州置, 治所在今湖北随州市境。北周天和二年(567)废入唐州。②唐武德二年(619)置,治所在秭归县(即今湖北秭归县西北归州镇)。天宝元年(742)改为巴东郡。乾元元年(

  • 梌山嶂

    即稌山嶂。在今福建永定县北八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汀州府》 作 “梌山嶂”。

  • 小冷沟子

    在今吉林长白朝鲜族自治县西,对岸为朝鲜境。清张凤台《长白征存录》卷3:“大小冷沟子,改名景和乡。沟与韩国黑河对口。黑河即长津江,为咸兴南道最大之水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