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柘林镇

柘林镇

①唐置,为军镇,属嘉州。在今四川乐山市西南七十里沙湾镇。

②即今上海市奉贤县南十八里柘林镇。镇西旧有柘林城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4松江府华亭县: 柘林镇 “地连柘山,与青村所、金山卫相应援。嘉靖三十四年,倭贼盘据于此,四出焚掠,久之患息,因建堡置戍,城周四里,为防御要冲”。清设守备防守。


(1)在上海市奉贤区西南部。面积26.4平方千米。人口1.5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柘林,人口 1100。因昔地有柘山,山上柘树成林,故名。《大清一统志》松江府:谓柘林镇“地近柘山”,故名。原名柘林城,一作柘林堡,明嘉靖三十六年(1557年)筑城垣,后毁于战火重建。1949年设柘林乡,1957年废入新寺乡。1984年析置柘林乡,1994年置镇。产稻、小麦、棉花、油菜籽。对虾养殖业发达。有针织品、五金、机械、光学玻璃等厂。莘奉、沪杭、奉柘公路经此。有柘林古文化遗址。(2)在江西省永修县西北部、修水北岸,西濒柘林水库。面积172平方千米。人口1.1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新柘林街,人口 4500。1958年修建柘林水库时在此建街,与被水库淹没的柘林村相对应称新柘林街。1959年设柘林镇,1960年改公社,1974年复设柘林镇。产稻、鲜鱼等。有水力发电、雕刻、印刷等厂。柘林水库库区通客货轮,上溯武宁县新宁镇。公路东接316国道。辟有柘林湖风景区。(3)在广东省饶平县东南部。面积12平方千米。人口1.7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柘林,人口1.1万。昔因其地柘树成林,故名。1952年建镇。1958年并入东界区,1965年分设柘林公社。1983年设镇。渔、盐业为主。盛产海鱼、食盐、蚶、蚝、紫菜等。石斑鱼、对虾、龙虾、鱼露多出口。有胶丝、造船、木器、五金、农副产品加工等厂。镇区自古为粤、闽、浙、台等地渔、商船过往停泊之地。清光绪年间成为商埠。柘林港是渔港。有公路通碧冈接324国道。古迹有镇风塔、白雀寺、七勺井、旗头山石刻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木果木山

    在今四川小金县北。《清一统志·懋功屯务厅》:木果木山“在崇化屯东北二百五十里。山势峻陡,路险箐密”。《清史稿·四川土司传》:乾隆三十八年(1773),定边将军温福征大小金川,取道攻昔岭,驻营于此。僧格

  • 背阴障堡

    一作背隐嶂堡。明置,属广宁前屯卫。即今辽宁绥中县西南大风口水库北背荫障。明 《辽东志》 卷3: 永安堡 “堡东背阴障可按伏”。清乾隆《钦定盛京通志》 卷30: 背阴嶂堡在 “ (宁远州) 城西一百四十

  • 江卡

    即今西藏芒康县。清初赏给西藏。《西藏图考》卷3:“由南墩西行一百四十里之江卡,为入藏门户。”清宣统间置江卡委员,属四川省。1912年置宁静县,后设江卡宗。1960年与盐井宗合并设宁静县,驻嘎托。196

  • 始建国

    南朝宋明帝改始安郡置,属湘州。治所在始安县 (今广西桂林市)。辖境相当今广西桂林、灵川、永福、阳朔、恭城、平乐、荔浦等市县地。南齐复为始安郡。南朝宋泰始初改始安郡置,治始安县(今广西桂林市)。齐复为始

  • 匹播

    西藏古地名。唐杜佑《通典·边防》:“隋开皇中,其主论赞率弄赞都牂牁西匹播城。”地在今穷结县穷结雪。隋、唐时吐蕃赞普(王)曾于此筑城建都,7世纪中叶吐蕃都逻娑(即今拉萨),匹播城仍为赞普之夏日行宫。

  • 昭义县

    ①唐永泰元年 (765) 改临水县置,属磁州 (后改名惠州)。治所在今河北邯郸市西南峰峰矿区临水镇。北宋初改名昭德县。②即义招县。治所即今广东大埔县 (湖寮镇)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 误作 “昭义”。古县

  • 毛尔盖

    即今四川松潘县西毛尔盖乡(上八寨)。1935年8月,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此,中共中央在乡北索花寺(毛儿盖寺院)召开政治局会议,继续批判张国焘右倾机会主义路线,决定红军分左右两路北上抗日,史称“毛尔盖会议

  • 梁城山

    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城区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6江夏县: 梁城山 “在城东北十六里。《志》云,梁武帝尝筑城屯军于此”。

  • 滩山

    即今浙江嵊泗县西海中黄盘洋之滩浒乡 (滩浒山)。《郑和航海图》 有滩山、许山。后合而为名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2定海县: 滩山 “在昌国故县北海中。又有册子、长涂、三姑、许山等山。……与嘉兴、松江海防相

  • 托漠河城

    又作托木河城、土木河寨、托摩和城。在今辽宁抚顺市东。原属建州女真哲陈部。明万历十四年(1586)为努尔哈赤所并。又作托木河城、土木河城、托摩和城。在今辽宁省抚顺市东。属建州女真哲陈部,明万历十四年(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