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李市镇

李市镇

即今四川隆昌县东南三十里李市乡。明属泸州,置巡司于此。


(1)在湖北省沙洋县东南部。面积102平方千米。人口4.16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李家市,人口 6680。因五代高氏筑有李家市城而得名。建国初为第七区,1956年改李市区。1958年为卫星公社,1961年复称李市区。1975年改李市公社,1985年设镇。东北有汉水经过,为平原湖区。主产棉花,并产稻、花生。有副食品、针织、服装、橡胶、喷涂、磷肥等厂。荆潜公路经此。(2)在重庆江津市中部。面积90.5平方千米。人口5.7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李市坝,人口2万。明洪武时曲靖知府赣人李德辅辞官定居于此,得名李氏坝,清道光年间,将“氏”谐音为“市”,称李市坝。1952年置李市镇,1953年改为李市乡,1961年成立李市公社。1984年复为李市乡,1985年建镇。1994年黄桷、李市、下湾合并成现镇。2001年两岔镇、沙埂乡并入。产稻、玉米、小麦、柑橘、蚕茧等。为县中部农副产品集散地。有酿酒、建筑、机械、农副产品加工等业。李白公路、渝东公路在此相交。端午节民歌比赛习俗相传至今。(3)在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县东部。面积20平方千米。人口1.6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李市,人口 5000。1998年析石燕桥镇部分行政区域置镇。有采煤、皮革、酿酒等业。成渝铁路、成渝公路经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富国监

    北宋置,属梓州。在今四川三台县南。《寰宇记》 卷82: “富国监者,本梓州郪县富国镇新井煎盐之场也。皇朝置监以董其事,兼领通泉、飞乌等盐井地。去梓州九十里。” 后废。

  • 木辘

    俗称木辘司。即今四川道孚县南木茹乡。清康熙四十八年(1709)置木辘土百户。

  • 俊倍洞副长官司

    明置,属邑梅洞长官司。在今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北官庄乡南官城。《明史·四川土司传》: 弘治十二年 (1499),邑梅副长官杨胜刚,“结俊倍洞长杨广震等,号召宋农、后溪诸蛮,聚兵杀掠”。即此。

  • 五台集

    即武台村。今山东平邑县东北三十四里武台乡。旧属费县。清光绪《山东通志》卷2《舆图志》作武台集。

  • 高颈山

    即今江苏苏州市西天平山支阜高景山。《越绝书 · 吴地传》 云: “阊门外高颈山东垣石人,古者名石公。”古山名。即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天平山支脉高景山。《越绝书·吴地传》:“阊门外高颈山东桓石人,古者名石公

  • 盐石渊

    在今河北安国市境内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:安国县 “有盐石渊”。即此。

  • 桐扣山

    在今浙江余杭市西南。《水经·渐江水注》: “ 《异苑》 曰: 晋武时吴郡临平岸崩,出一石鼓,打之无声,以问张华,华曰: 可取蜀中桐材,刻作鱼形,扣之则鸣矣。于是如言,声闻数十里。”

  • 腰站街

    亦作药家镇。又名谭家铺。即今山东平原县西南腰站镇。清乾隆 《平原县志》 卷2: 腰站在“县西南五十里”。明清时为驿站,因地处恩县、高唐间,故名。

  • 章拉则城

    即拉孜。今西藏拉孜县东北拉孜。《清一统志·西藏》 藏地诸城: 章拉则城 “在日喀则城西北八百十里”。又作拉孜、将罗尖。清康熙间置,在今西藏自治区拉孜县东北拉孜区。

  • 汉城

    在今陕西勉县东。西汉为沔阳县治。东晋常璩《华阳国志》:“蜀时以沔阳为汉城。”《三国志·魏书·钟会传》:景元四年(263),“蜀监军王含守乐城,护军蒋斌守汉城,兵各五千。会使护军荀恺、前将军李辅各统万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