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明月峡

明月峡

①一名扇子峡。即今湖北宜昌县西西陵峡东段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73峡州: 明月峡 “在夷陵县。高七百余仞,倚江于崖,面白如月。又如扇,亦曰扇子峡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8夷陵州: 明月峡 “在州西二十里悬崖间,白石状如月”。

②南汉御苑建筑之一。大宝七年 (964) 建,在今广东广州城西。《南海百咏》 称: “于城西辟池百余步,列石甚富,为明月峡、玉液池,其南北曰含珠亭、紫云阁。每岁端午,令宫人竞渡于此。” 宋蒋之奇建为西园,有石屏台。

③即今四川重庆市东北长江明月沱。东晋常璩《华阳国志· 巴志》: “ (巴) 郡东枳有明月峡。”《水经·江水注》: “江水左径明月峡,东至黎乡。”《寰宇记》 卷136 巴县: “明月峡在县东北八十里。……李膺 《益州记》 云: 广阳州东七里,水南有遮要三槌石,东二里至明月峡,峡首南岸壁高四十丈。其壁有园孔,形若满月,因以为名。”

④亦名朝天峡。在今四川广元市北八十里朝天镇南,为嘉陵江所经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84利州有明月峡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8广元县: 嘉陵江 “今有明月峡,在县北八十里。一名朝天峡”。在此有古栈道遗迹。


(1)长江上游峡谷。在重庆市东,紧挨铜锣峡。峡首西岸壁高百余米,其壁有圆孔,形若满月,故名。(2)嘉陵江上游峡谷。在四川、陕西两省边境。长1.85千米。两岸峭壁陡立,风景秀丽。秦汉以后在峡两壁凿栈道,为古代四川、陕西两省间著名的蜀道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①古地名。又称陕陌。在今河南陕县西南。周成王时,周、召二公以此为界。《公羊传 · 隐公五年》: “自陕而东者,周公主之; 自陕而西者,召公主之。” 即此。②战国魏邑。后属秦。在今河南三门峡市陕县老城东

  • 浮云 (雲) 楼

    在今湖北安陆市西北隅。唐杜牧有《安州浮云楼,寄怀张郎中》 诗。

  • 休宁县

    隋开皇十八年(598)改海宁县置,属歙州。治所在南当水口山上(今安徽休宁县西三十里渠口乡)。取旧县名休阳、海宁首尾各一字为名。大业三年(607)为新安郡治。唐武德四年(621)仍属歙州。七年(624)

  • 独石水

    今河北白河之上源。源出今赤城县北独石口外,故名。《水经·沽水注》: 大谷水 “发 (御夷)镇北大谷溪,西南流径独石北界”。即此。

  • 北室韦

    在今黑龙江省西北境小兴安岭北端。《隋书·室韦传》:“南室韦北行十一日至北室韦,分为九部落,绕吐纥山而居。”

  • 济勒河

    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东部沿海,东流入鞑靼海峡。清光绪 《吉林通志》 卷23:济勒河 “在额哷河北,东入海”。

  • 胡陵

    ①春秋时宋邑。战国属楚。在今山东鱼台县东南。《战国策·秦四》 载,春申君谓 “魏氏将出兵而攻留、方与、铚、胡陵、砀、萧、相”,胡陵即此。②即秦、汉湖陵县。在今山东鱼台县东南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 秦二

  • 陡阳关

    即斗焰关。在今安徽和县西北四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9和州: 斗焰关亦名陡阳关。“明初取和阳,遣张天祐等将奇兵出陡阳关”。又称斗焰关。在今安徽省和县西北斗焰山北。明初取和阳,遣张天祐出陡阳关进薄小西门

  • 静海军

    ①五代晋天福四年 (939) 吴越置,治所在温州 (今浙江温州市)。北宋初废。②五代周显德五年 (958) 升静海镇置,治所即今江苏南通市。不久改为通州。(1)又作靖海军。五代晋天福八年(943年)吴

  • 西川水

    即今陕西安塞县西南杏子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7安塞县:西川水“在县(今沿河湾镇)东南。自保安县(今志丹县)境流入界,至县东南二十里,会小平川,入肤施县境,合于延水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