昌吉厅
清乾隆二十七年 (1762) 建城,设管粮通判,属迪化州。治所在今新疆昌吉市。三十八年(1773) 改设州同。三十九年改为昌吉县。
清乾隆二十五年(1760年)置,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。四十二年改为县,属迪化府。
清乾隆二十七年 (1762) 建城,设管粮通判,属迪化州。治所在今新疆昌吉市。三十八年(1773) 改设州同。三十九年改为昌吉县。
清乾隆二十五年(1760年)置,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。四十二年改为县,属迪化府。
1949年当地解放后由泰县析置,隶苏北行署区。治泰州城 (今江苏泰州市)。1949年4月至1950年苏北行署区驻此。1952年改属江苏省。简称泰。在江苏省中部、新通扬运河两岸、南濒长江。面积5790平
在今山东莒县东北五十里。《水经·沭水注》: “袁公水东出清山,遵坤维而注沭。”
即于都斤山,今蒙古国西南之杭爱山。《隋书· 突厥传》: 摄罗 “号伊利俱卢设莫何始波罗可汗,一号沙钵略。治都斤山”。《新唐书·突厥传》: “突厥阿史那氏,盖古匈奴北部也。……可汗建廷都斤山,牙门树金狼
清置,属义宁县。在今广西临桂县西。《清一统志·桂林府一》: 鹅桥堡 “在义宁县南十二里。有兵汛守”。
北宋置,属魏县。在今河北魏县西南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文德元年(888),魏博乱,东从训保内黄,求救于朱全忠。全忠“自白马济河,下黎阳、临河、李固三镇,进至内黄”。胡三省注:“薛史晋纪:邺西有栅曰李固,清
北宋置,属闽县。即今福建福州市东南闽安。地当海水潮汐与马江相汇处,为省城福州的门户。《元丰九域志》 卷9福州闽县有闽安镇。明洪武二年 (1369) 置巡司于此。嘉靖中,倭寇突犯闽安,参将尹凤击败之;
北宋置,属江都县。即今江苏江都市东北宜陵镇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3扬州府: 宜陵镇在 “府东北六十五里。地势高阜,民居稠密,自湾头达泰州之道也”。在江苏省江都市南部、通扬运河两侧。面积58平方千米。人口
唐宋时成都城街道之一。相当今四川成都市红光中路石笋街一带。《全蜀艺文志》卷38唐刘禹锡《新修福成寺记》:“益州石门街大逵坦然,西驰曰石笋街。”因街有挺然耸峭石二株得名。杜甫《石笋行》:“君不见益州城西
即今四川珙县南洛表镇。清乾隆 《珙县志》 卷1: “西南有落表场。”
在今广西田东县东南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85向武州: 坡州山 “在富劳县北三里。山形如虎,又名虎山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