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掖县
①西汉置,属武威郡。治所即今甘肃武威市南张义乡。西晋废。
②隋大业二年(606)改酒泉县置,为甘州(后改张掖郡)治。治所即今甘肃张掖市。唐为甘州治。后陷于吐蕃,废。清雍正二年(1724)复置,为甘州府治。民国初属甘肃甘凉道。1927年直属甘肃省。1985年改设张掖市。
古旧县名。隋大业二年(606年)改酒泉县置,治今甘肃省张掖市。属张掖郡。唐永泰后地入吐蕃。清雍正二年(1724年)复置,为甘州府治。1913年裁府留县。1958年撤县改市,1961年撤市复县。1985年撤销,改设张掖市。
①西汉置,属武威郡。治所即今甘肃武威市南张义乡。西晋废。
②隋大业二年(606)改酒泉县置,为甘州(后改张掖郡)治。治所即今甘肃张掖市。唐为甘州治。后陷于吐蕃,废。清雍正二年(1724)复置,为甘州府治。民国初属甘肃甘凉道。1927年直属甘肃省。1985年改设张掖市。
古旧县名。隋大业二年(606年)改酒泉县置,治今甘肃省张掖市。属张掖郡。唐永泰后地入吐蕃。清雍正二年(1724年)复置,为甘州府治。1913年裁府留县。1958年撤县改市,1961年撤市复县。1985年撤销,改设张掖市。
唐置,属安西都护府。在今新疆皮山县东南。
北宋置,属崞县。在今山西原平市西北三十五里。
在今河南安阳县北三十三里。《北齐书·神武纪》: 北魏永熙元年 (532),尒朱兆败于韩陵,“高季式以七骑追奔,度野马冈”。即此。在今河南省安阳市北。北魏末高欢败尔朱天光于韩陵山,遣高李式追击度野马冈,
在今浙江湖州市东十八里。《寰宇记》卷94乌程县:西余山“在乌程县东一十八里。《舆地志》云:汉文帝封东海王摇之子期视为顾余侯,至孙,坐酎金失国,即此地也”。
在今河北易县西南。为易水支流。《水经·易水注》:女思谷水“出西南女思涧,东北流注于易,谓之三会口”。
在今云南广南县西六十里。为县西孔道。明置速为驿。
①在今福建漳州市北。明嘉靖 《龙溪县志》卷1: 铜钵山 “在县北二十一都。山势蜿蜒数里,内一峰中洼而外圆,其形如钵”,故名。②在今江西瑞金市西北。《舆地广记》 卷25虔州: 瑞金县 “有铜钵山”。《方
①唐武德五年(622)改海州置,治所在临海县(今浙江临海市)。辖境相当今浙江临海、台州二市及天台、仙居、宁海、象山、三门、温岭六县地。《元和志》卷26台州:“盖因天台山为名。”天宝元年(742)改临海
商汤时期三个都城南亳、北亳、西亳的合称。南亳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南,北亳在今山东省曹县东南,西亳在今河南省偃师市西。一说有东亳(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西北)而无北亳。
即今北京市海淀北唐家岭。位于海淀区与昌平县交界处。明顾炎武 《昌平山水记》 卷上:“道出 (昌平) 州城之西南,距州四十五里,有唐家岭店者,亦车驾所驻也。往者车驾北征,徐行则次唐家岭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