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广武县

广武县

①西汉置,属太原郡。治所在今山西代县西南十五里古城村。东汉改属雁门郡。三国魏为雁门郡治。北魏明帝时移治上馆城(今代县)。隋开皇五年(585)为代州治,十八年(598)改为雁门县。

②三国蜀汉置,属阴平郡。治所在今四川青川县西南青溪镇。《三国志·蜀书·廖化传》:“先主薨,为丞相参军,后为督广武”即此。西晋改为平武县。

③十六国后秦置,为广武郡治。治所在今甘肃永登县。隋开皇初改名邑次县,寻复名广武县,属凉州。后又改名邑次县,大业二年(606)改允吾县,六年(610))改为会宁县。唐武德三年(620)复改广武县,属兰州。天宝初属金城郡,乾元初复属兰州。二年(759)改名金城县。

④北魏太和元年(477)置,为徧城郡治。治所在今陕西延安市东北甘谷驿镇附近。北周建德六年(577)改为丰林县。

⑤东魏武定元年(543)置,属东燕州徧城郡。治所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。北齐废。

⑥隋开皇四年(584)置,属郑州。治所在今河南郑州市西北古荥镇北五里。仁寿元年(601)废入荥泽县。

⑦五代晋改唐林县置,属代州。治所在今山西原平市南十四里唐林岗村。后复改唐林县。

⑧金置,属朔州。治所在今山西山阴县南七十里旧广武村。贞祐三年(1215)改属代州。蒙古中统时废。

⑨1931年并荥泽、河阴二县置,属河南省。治所在今河南郑州市西北河阴旧城。1949年废入成皋县。


(1)古县名。(1)西汉置,治今山西省代县西南。为都尉治,属太原郡。东汉属雁门郡。三国魏为雁门郡治。北魏移治上馆城,即今代县。属肆州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年)因避太子杨广讳,改雁门县。(2)三国蜀汉置,治今四川省平武县东北平武古城。属阴平郡。西晋太康元年(280年)改平武县。(3)十六国后凉改永登县置,治今甘肃省永登县东南。为广武郡治。隋开皇三年(583年)改邑次县,寻复原名,属兰州,后又改邑次县。大业二年(606年)改允吾县,六年改为会宁县。唐武德三年(620年)复改永登县。属兰州。乾元二年(759年)改金城县。(4)北魏时侨置,治今北京市昌平区西。属东燕州。北齐天保年间废。(5)北魏孝文帝置,治今陕西省延安市东北延河北岸。属遍城郡。北周宣帝时(一说隋开皇十八年〔598年〕)改丰林县。(6)东魏改原武县置,治今河南省原阳县。属荥阳郡。北齐天保七年(556年)废。(7)唐垂拱四年(688年)改汜水县置,治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西。属孟州。神龙初复为汜水县。(8)五代晋改唐林县置,治今山西省原平市南唐林岗。属代州。后复改唐林县。(9)金置,治今山西省山阴县西南。属朔州。元中统时废。(2)古旧县名。隋开皇四年(584年)置,治今河南省郑州市西北。属荥阳郡。仁寿元年(601年)改荥泽县。1931年复置,治今荥阳市东北广武镇。1948年与汜水县合并设成皋县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胡凯山

    在今黑龙江省宾县西南,为张广才岭西麓支脉。《金史·欢都传》: “至景祖时,石鲁之子劾孙举部来归,居于安出虎水源胡凯山南。胡凯山者,所谓和陵之地是也。”

  • 滶陂县

    西魏改清县置,属滶川郡。治所在今湖北钟祥市东北。隋大业初废。

  • 层台卫

    明洪武二十一年(1388)置,属贵州都司。治所即今贵州毕节市东北层台乡。二十七年(1394)废。

  • 宜阳郡

    ①北魏孝昌初置,属司州。治所在宜阳县(今河南宜阳县西四十八里韩城镇)。东魏天平初为阳州治。北周明帝二年 (558) 为熊州治,移治今宜阳县西五十四里福昌村。隋开皇初废,义宁二年 (618)复置,唐武德

  • 嵩阳县

    隋大业元年 (605) 改轮氏县置,属豫州。治所即今河南登封市。三年属河南郡。唐贞观十七年(643) 废。永淳元年 (682) 复置,二年 (683) 废。光宅元年 (684) 复置。万岁登封元年 (

  • 论山

    在今江苏丹阳市东南。元《至顺镇江志》卷7:论山“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八也。……神仙所居”。

  • 南山城子

    即今辽宁清原县东北南山城镇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柳河县: 官商路五,“西由南山城子赴开原”。民国熊知白 《东北县治纪要》 辽宁柳河县:“县属南山城子,距柳河县市西南一百二十里,北山城子之南八十里。”

  • 清水河城

    即瞻德城。在今新疆霍城县西北清水河镇。清祁韵士 《西陲要略》 卷2: 瞻德城 “在惠远城西北七十里。地名察罕乌苏,俗呼清水河”。

  • 画邑

    亦名画中。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西北。因澅水为名。《史记·田单传赞》: “燕之初入齐,闻画邑人王蠋贤,令军中曰: ‘环画邑三十里无入。’”即此。《索隐》 引刘熙云,画为 “齐西南近邑”。《正义》 引《括地

  • 龙女洞

    在今四川泸县东北二十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53泸州:龙女洞“东去城二十五里。溪源峻深,高崖峭壁,近百余丈,崖半二穴,远望幽邃,人不能到。俗传为龙女洞。淳熙中李巽岩来游观瀑布,有留题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