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宁关
在今山西浮山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1浮山县:平宁关“在县东十里。东汉初鲍水破青犊赋于此,因名”。
在今山西浮山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1浮山县:平宁关“在县东十里。东汉初鲍水破青犊赋于此,因名”。
即今江西泰和县北十五里枫塘桥。清同治《江西全省舆图》卷7:泰和县北有枫塘。
在今河南光山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0光山县 “淮水” 条下: “又有临仙河,在县南二十里。东北流,入于官渡河。”
东汉改泉陵侯国为县,为零陵郡治。治所在今湖南永州市北二里。隋改为零陵县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湖南省永州市北,属长沙国。元朔五年(前124年)封长沙定王子贤为泉陵侯,改属桂阳郡。元鼎六年(前111年)于
即今安徽霍邱县西南一百三十里叶集镇。清乾隆十九年(1754)设巡司于此。
即今四川绵竹县南清道镇。清道光 《绵竹县志》 卷12: 清道场在 “城南十五里,系石桥滩故址,道光二年监生徐名英倡首开设”。
即今江西乐平市东九十里洺口乡。唐为乐平县治。
又名中屯屿。在今台湾省澎湖县东北,澎湖本岛与白沙岛之间。清蒋毓英《台湾府志》卷3:中墩屿“形如墩堡之状,周围里余。居民十数家”。
春秋郑邑。在今河南原阳县北。《左传》: 襄公五年 (前568) 十一月,楚伐陈,诸侯 “会于城棣以救之”。杜注: “郑地。陈留酸枣县西南有棣城。”《寰宇记》 卷2阳武县: “南棣城、北棣城二城并在县北
在今陕西三原县西北三十里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:“与晋战于石门。”《正义》引《括地志》:“尧门山俗名石门,在雍州三原县西北三十三里。上有路,其状若门,故老云尧凿山为门,因名之。武德中于此山南置石门县。”
又称神断水、豪水。即今安徽寿县南陡涧河。《水经· 肥水注》: “肥水又北,右合阎涧水。……洛水出焉。阎浆水注之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