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铃箐
即今贵州兴仁县东北巴铃。《清一统志·兴义府》“阿坚屯”条引《黔记》:“自(安南县)南门小路四十里至阿坚屯,三十里至独脚屯,四十里至巴铃箐,树木蓊翳。”
即今贵州兴仁县东北巴铃。《清一统志·兴义府》“阿坚屯”条引《黔记》:“自(安南县)南门小路四十里至阿坚屯,三十里至独脚屯,四十里至巴铃箐,树木蓊翳。”
明洪武二十三年(1390)置,属普安卫。治所在今贵州普安县西南。清废。明洪武二十三年(1390年)置,治今贵州省普安县北。属普安卫。正统十年(1445年)徙治罗渭江(今兴仁县罗滑村)。清康熙元年(16
亦名阿里玛图水,为伊犁河支流。在今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西。清徐松《西域水道记》卷4:伊犁河“又西北古尔班阿里玛图水注之”。“阿里玛图三源并发,流五十里而汇,又东北流八十里,又北流百四十余里入伊犁河”。
在今江西奉新县西南华林山中。《明史·忠义·周宪传》:正德初,“华林、马脑贼方炽,总督陈金檄宪剿之,平马脑砦及仙女、鸡公岭诸寨,先后斩获千余人”。
在今广东海丰县城内。原是彭湃读书处。1922年夏彭湃开展农民运动,在此与赤山、龙山的张妈安、李思贤等青年农民首先成立海丰 “六人农会”,常在书室接待来访的农民群众,研究农会工作。1925年3月,第一次
金天会二年 (1124) 伪齐刘豫置,属登州。治所即今山东栖霞县。元于钦 《齐乘》 卷1 “艾山” 条下: “栖霞县本以山得名。” 明、清属登州府。民国初属山东胶东道。1925年改属东海道。1928年
在今内蒙古林西县北境。宋沈括 《梦溪笔谈》 卷24: “黑水之西有连山,谓之夜来山,极高峻。契丹墓皆在山之东南麓。” 黑水即今查干木伦河。
①在今河北邯郸县西北,与永年、武安交界处。山势耸拔,冈峦起伏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: 邯郸县有 “紫山”。《寰宇记》 卷58临洺县引 《隋图经》:“临洺紫山,春夏有气蓊郁。山下有石,石上菖蒲一寸九节。岩间
西汉置,属东平国。治所在今山东东平县东鄣城集。西晋省。古县名。故鄣国,西汉置章县,治今山东省东平县东。属东平国。西晋省。
①三国吴甘露元年(265)分荔浦县永丰乡置,属始安郡。治所在今广西荔浦县西北五十里花篑乡老县。南朝宋属始建国。齐复属始安郡。隋开皇十年(590)废。唐武德四年(621)复置,属荔州。贞观十二年(638
明代属车里宣慰司。即今云南勐腊县西南六十八里勐满镇。傣语 “勐” 为地方,“莽” 为不像样子,意即不像样子的地方。因佛教传说得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