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巴州

巴州

①东晋义熙元年(405)谯纵据蜀置,治所在白帝城(今四川奉节县东十里)。辖地大致在今四川开县、万县市以东地区。《晋书·谯纵传》:以“(谯)明子为镇东巴州刺史,率其众五千屯白帝”。即此。后废。

②南齐建元二年(480)置,治巴东郡(在今四川奉节县东十里白帝城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壁山、綦江流域以东、湖北秭归,清江中上游流域以西地区。永明元年(483)废。

③南朝梁置,治所在巴陵县(今湖南岳阳市)。隋开皇九年(589)改为岳州,大业初改为罗州,寻改巴陵郡。唐武德四年(621)复置巴州, 六年(623)改为岳州。

④北魏延昌三年(514)于大谷郡置,治所在今四川巴中市。《寰宇记》卷138巴州:“盖取古巴国以为名。”隋大业三年(607)改为清化郡。唐武德元年(618)复为巴州。天宝元年(742)改为清化郡。乾元元年(758)复改巴州。辖境相当今四川巴中、平昌二县地。元属广元路。明洪武九年(1376)降为巴县。正德九年(1514)复升为巴州,属保宁府。1913年改为巴中县。

⑤西魏大统十七年(551)改楚州置,治所在巴郡垫江县(今四川重庆市)。《元和志》卷33渝州:“《禹贡》梁州之域,古之巴国也。阆、白二水东南流,曲折如巴字,故谓之巴。”州以古巴国、巴郡、巴水而得名。辖境相当今四川重庆市渝北区以南,江津以东,涪陵以西地区。北周闵帝元年(557)复改为楚州。

⑥北齐置,治所在西阳郡(今湖北黄州市东长江北岸)。辖境相当今湖北黄州市地。隋开皇初废。


(1)南朝宋泰始五年(469年)分荆、益二州置三巴校尉,其后屡有废复。南齐建元二年(480年)分荆州巴东、建平及益州巴郡、涪陵等四郡置巴州,治鱼复县(今重庆奉节县东)。辖境相当今湖北省兴山、五峰等县以西,神农架以南和重庆市綦江、江津、璧山等市县以东,垫江、开县、巫溪等县以南地区。永明元年(483年)废。(2)北魏延昌三年(514年)置,“盖取古巴国以为名”(《太平寰宇记》)。治汉昌县(梁改梁广县,北周改化成县,今四川巴中市)。隋大业三年(607年)改为清化郡,唐武德元年(618年)复为巴州,天宝元年(742年)又改为清化郡,乾元元年(758年)复为巴州。辖境相当今四川省巴中市、平昌县及南江县南部地区。宋时扩大,属利州路。元属广元路。明洪武九年(1376年)以州治化成县省入州,又降州为县。正德九年(1514年)复升为州。属保宁府。清不领县。1913年废州改为巴中县。(3)西魏大统十七年(551年)改楚州置,治垫江县(今重庆市)。北周闵帝元年(557年)复为楚州。(4)南北朝蛮族杜清和置,治洵阳县(今陕西旬阳县北洵河北岸)。西魏废帝改名洵州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符离镇

    金置,属符离县。即今安徽宿州市北二十里老符离集。集东有唐白居易少年时期寓所“东林草堂”遗址。在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北部。面积138.8平方千米。人口8.6万。镇人民政府驻符离集,人口1.3万。以符离集得

  • 歇马馆

    即今四川营山县。《寰宇记》 卷139朗池县: “大历五年遭狂贼焚烧,自后权置行县,未立城壁。贞元元年移于营山歇马馆为理,即今县是也。”

  • 云场坪

    又名大硐喇。即今贵州铜仁市东三十四里云场坪镇。因产朱砂,明初设银场坪水银局,后以银场坪谐音称为云场坪。1899年美国殖民者侵入,掠取汞矿,设立大硐喇汞矿厂。民国年间由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管理。1953年

  • 邵上郡

    北魏皇兴四年(470)置,属东雍州。治所在白水县(今山西垣曲县东南古城镇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垣曲县及河南济源市西部等地。太和中废。

  • 佛昙市

    旧名佛潭桥堡。即今福建漳浦县东北佛昙镇。清时有县丞驻此。

  • 张村

    在今安徽祁门县西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8祁门县“五岭关”条下:“《志》云,今县西十里有张村,以唐张志和隐此而名。”集镇名。(1)在浙江省江山市区东南部。张村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 2350。产茶叶、油茶

  • 芳州

    ①北周建德六年(577)六月,于甘松防置,治所在封德县(今甘肃迭部县东南)。因地多芳草,故名。辖境相当今甘肃迭部县东南部。隋大业二年(606)废。②唐武德元年(618)置,治所在常芬县(今甘肃迭部县西

  • 鼎湖

    在今陕西大荔县东南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:“黄帝采首山铜,铸鼎于荆山下。鼎既成,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。……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。” 《汉书·郊祀志》 晋灼注: “荆山在冯翊怀德县 (今陕西大荔县东南) 也。

  • 财演镇

    五代南唐保大间(后周广顺初)改洋宁镇置,属邵武县。即今福建光泽县治。北宋太平兴国六年(981)置光泽县。古镇名。五代十国南唐置,即今福建省光泽县。北宋太平兴国六年(981年)升为光泽县。

  • 梦觉寺

    又名白茅寺。唐始建,在今河南辉县市西五十里太行山麓。明洪武二十四年 (1391) 重修,改名白云寺。又称白茅寺。唐代始建,在今河南省辉县市西太行山麓。明洪武二十四年(1391年)重修改名白云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