巴尔哈孙河
即今内蒙古凉城县东南之五号河,注入岱海。《清一统志·察哈尔》:奄遏水下海“在(镶红旗察哈尔)南四十里。蒙古名黛哈池。……按黛哈池颇为巨浸,莽喀图、阿拉齐、巴尔哈孙共汇其中”。
即今内蒙古凉城县东南之五号河,注入岱海。《清一统志·察哈尔》:奄遏水下海“在(镶红旗察哈尔)南四十里。蒙古名黛哈池。……按黛哈池颇为巨浸,莽喀图、阿拉齐、巴尔哈孙共汇其中”。
即今山西昔阳县西北广阳。1938年2月晋冀鲁豫边区在此置平西县。集镇名。在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西北部、太平湖北岸。广阳乡人民政府驻地。人口600。广阳古镇淹没于太平湖,建新村于西北高地,仍用原名,也称新
明永乐五年 (1407) 属交趾布政司。治所在福康县 (今越南中部平治天省广宁县)。辖境相当今越南平治天省东南部地。宣德二年 (1427) 以后地入安南。
在今贵州瓮安县境。《明史·李应祥传》:万历二十八年(1600)征播之役,“副将陈寅等已连克数囤,拒贼四牌高囤下,别遣兵从间道直捣龙水囤”。即此。约在今贵州省瓮安县境。明万历二十八年(1600年)征播之
在今山东泰安市北泰山顶。清聂《泰山道里记》:“绝巅西里许,为丈人峰。状如老人伛偻。”唐段成式《酉阳杂俎》前集卷12:“明皇封禅泰山,张说为封禅使。说女婿郑镒,本九品官,
明洪武六年 (1373) 置,即今贵州桐梓县北新站镇。万历二十九年 (1601) 改置桐梓县。
明置,属天全六番招讨司。在今四川宝兴县南灵关镇。
在今河北雄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2雄县:雄河在 “县南三里。自安州易水分流,径县界东流,仍合于易水”。
清光绪十三年(1887)改台湾府置,属台湾省。治所在安平县(今台湾省台南市)。辖境相当今台湾省台南、高雄、嘉义等市县和澎湖列岛。光绪二十一年(1895)被日本侵占,府废。清光绪十三年(1887年)改台
明洪武元年 (1368) 改惠州路置,后属广东布政司。治所在归善县 (今广东惠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广东罗浮山以东的东江流域和螺河水流域以西、九连山以南至沿海地区。万历六年 (1578) 后府与县分治,归
①秦置,属巨鹿郡。治所在今河北南皮县东北八里。西汉属勃海郡。文帝时封窦彭祖为南皮侯,即此。东汉为勃海郡治。东魏移治今南皮县。隋属渤海郡。唐属沧州。清属天津府。民国初属直隶津海道。1928年直属河北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