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巴中市

巴中市

1933年红军四方面军置,为特别市。治所即今四川巴中市。中共川陕省委、川陕省苏维埃政府驻此。亦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首府。1935年5月红军北上抗日后彻销。


在四川省东北部。面积1.2万平方千米(市辖区2562.2平方千米)。人口356万(市辖区127.5万)。辖巴州区和通州、南江、平昌3县。市人民政府驻巴州区。以巴江为名。西汉巴郡宕渠县地。东汉永元中析置汉昌县,属巴西郡。北魏正始元年(504年)于汉昌县置大谷郡。延昌三年(514年)置巴州,盖取古巴国以为名。南朝梁普通六年(525年)置梁广县,为巴州大谷郡治。北周大象二年(580年)改县名曰化成。隋大业三年(607年)罢州,置清化郡,为郡治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改清化郡为巴州,为州治。明洪武九年(1376年)省化成县入巴州,又降州为巴县。正德九年(1514年)复为巴州,属保宁府。清因之。1913年改州为巴中县,属川北道。1914年属嘉陵道,1928年直属四川省。1933—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曾于此建川陕省、巴中道、巴中特别市苏维埃政府,同时建巴中县、恩阳县、长胜县苏维埃政府。红军北上后,仍名巴中县。1950年属川北行署区达县专区。1952年属四川省达县专区,1968年属达县地区。1993年撤县设市(县级),改属巴中地区。2000年巴中地区和县级巴中市撤销,改设地级巴中市;原县级巴中市改置巴州区;原巴中地区所属南江、平昌、通江三县划入。地处四川盆地北缘,北接米仓山、大巴山中山区。南部为低山丘陵。南江自北入,经城区后称巴河,右岸纳恩阳河,蜿蜒东出。东部驷马河南流出境入巴河。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。农产有稻、小麦、玉米、甘薯,并产油菜籽、蚕茧。为晒烟全国生产基地之一。有缫丝、制药、机械、服装、食品等工业。芦笋、蘑菇罐头、生丝、山羊板皮为出口商品。沙参、白蜡、无核橘著名。唐巴、达广公路经此,巴河通航运。名胜古迹有南龛寺、南龛公园、北龛寺、水宁寺摩崖造像、西华山及阴灵山。有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、革命烈士陵园、红军烈士纪念碑、原川陕省党政机关及巴中道、巴中特别市等各级苏维埃政府旧址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景灵宫

    在北宋东京城 (今河南开封市) 内端礼街东西,东曰景灵东宫,西曰景灵西宫。为北宋朝廷奉艺祖以下御容之处。《事物纪原》卷7: 景灵宫 “《宋朝会要》 曰: 大中祥符五年十 一月,诏以圣祖临降,令择地建宫

  • 飞熊卫

    明洪武十一年(1378)置,属中都留守司。治所在今安徽定远县东北五十里。后废。明洪武十一年(1378年)置,在今安徽省定远县东北。属定远县。后废。

  • 韩王台 (臺)

    在今河南延津县南。《寰宇记》 卷2酸枣县: “韩王台二,并在县南 一十六里。按孙楚《韩王台赋》 云: 酸枣县门外,左右有两故台,访古老云: 韩王听政之观。”

  • 勐 (猛) 弄寨

    在今云南元阳县南二十五里攀枝花。清代为建水州辖十五勐之一,雍正十三年(1735) 设掌寨。

  • 南海郡

    秦始皇三十三年 (前214) 置,治所在番禺县(今广东广州市)。秦、汉之际地入南越国,西汉元鼎六年 (前111) 灭南越国复置。辖境相当今广东滃江、大罗山以南,珠江三角洲及绥江流域以东。其后渐缩小。隋

  • 绿玉河

    又名黑玉河。即今新疆和田市和田河西源喀拉喀什河。《新五代史·四夷附录三·于阗》 引晋高居诲 《使于阗记》: “河源所出,至于阗分为三: 东曰白玉河,西曰绿玉河,又西曰乌玉河。三河皆有玉而色异。” 因名

  • 海子湖

    即积水潭。在今北京市西城区德胜门内。《元史·河渠志》: “海子一名积水潭,聚西北诸泉之水,流行入都城而汇于此,汪洋如海,都人因名焉。”

  • 思恭县

    唐武德元年 (618) 析阆中县置,属隆州。治所在今四川阆中市东北七十里二龙镇。七年 (627)省入阆中县。古县名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置,治今四川省阆中市东南。为阆州治。七年废。

  • 黄柏岭

    在今内蒙古敖汉旗南。《辽史·地理志》:武安州有黄柏岭。乾隆 《热河志》 卷62引 《元一统志》: 惠和县 (故址即今辽宁建平县建平镇北马圈子村博罗科古城) “东至武平县界黄柏岭七十里”。

  • 卸敖国

    古地名。故址旧说以为在今加里曼丹岛西部杜连河南岸之塞卡道。但对音未合。应在此河北岸之桑高。其地亦称上侯。清谢清高 《海录》 有专条记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