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巫山

巫山

①在今江西信丰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8赣州府信丰县:巫山“在县西北四十里。有岖岭,上多怪石,与南康分界处,巫水出其下,流会绵水,入于桃江”。

②又名孝堂山。在今山东长清县西南五十里孝里铺东。《左传》:襄公十八年(前555),“齐侯登巫山以望晋师”。即此。

③在今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东四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宝庆府一》:巫山“上有峰十二, 巫水出此”。

④在今四川东部,毗邻湖北。旧传山形似巫字因名。或传巫咸死葬于此,名巫咸山,简称巫山。《战国策·楚策四》:“北陵乎巫山,饮茹溪之流。”巫山北起大巴山,东北西南走向,绵延于川、鄂边境,长200多公里,宽30—50公里,海拔1000—2000多米,长江穿流其中,形成蔚为壮观的长江三峡, 为川、鄂两省天然孔道。其中以十二峰最为壮丽。历代讴歌巫山及巫山十二峰的诗赋甚多。


(1)古山名。在今山东省肥城市西北。《左传》襄公十八年(前555年):晋伐齐,“齐侯登巫山以望晋师”,即此。(2)今山名。在重庆市和湖北省交界处,北与大巴山相连,南与鄂西利川山原复合。东北—西南走向。海拔 1000~1500 米,北高南低。最高峰朝阳坪(在巫山县、神农架林区和巴东县交界处),海拔 2368 米。顶部起伏和缓,为山原地形。由三列背斜山地组成,长江自西向东横切,形成瞿塘峡、巫峡和西陵峡,合称长江三峡。山体主要为石灰岩,侵蚀和溶蚀作用强烈,山体破碎,峰峦重叠。长江南北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。四川盆地和长江中游平原的天然分界。唐陈子昂《感遇》诗第二十七:“朝发宜都渚,浩然思故乡。故乡不可见,路隔巫山阳。”北宋苏辙有《巫山赋》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章山郡

    西魏置,为基州治。治所在丰乡县 (今湖北荆门市东南马良镇)。隋开皇七年 (587) 废。西魏置,治今湖北省钟祥市南。属基州。辖境大约包括今湖北省钟祥县南部一带。隋开皇七年(587年)废。

  • 义沟渎

    在今江苏南京市东二十里。宋《景定建康志》卷19:义沟渎“源出东青村下,入秦淮,长七里。溉田一百余顷”。

  • 中渡

    ①即今广西鹿寨县西北中渡。明万历十四年(1586)移平乐镇巡司于此。②在今四川雅江县雅砻江东岸河口乡。清康熙五十八年(1719)于此设渡, 因位于上下渡之间,故名。雍正八年(1730)于此设德清营,乾

  • 慈乌戍

    在今山西吉县西。《元和志》 卷12慈州:“州内有慈乌戍,因以为名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41吉州: “慈乌戍在州西,周、齐相争时,置戍于此。”

  • 荔州

    唐武德四年 (621) 置,治所在荔浦县 (今广西荔浦县西)。辖境相当今广西蒙山、荔浦等县地。贞观十二年 (638) 废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置,治荔浦县(今广西荔浦县西荔水北)。辖境相当今广西壮族

  • 乌雨克灵喀城

    又作领噶尔谿、晤欲领喀尔。即今西藏南木林县东乌郁。《清一统志·西藏》 藏地诸城:乌雨克灵喀城“在日喀则城东南三百七十里”。

  • 癸水

    即今广西桂林市东之漓江。南宋范成大 《桂海虞衡志·杂志》: “癸水,桂林有古记,父老传诵之。略曰: ‘癸水绕东城,永不见刀兵。’ 癸水,漓江也。”

  • 兔麛山

    在今辽宁建平县北建平镇北。《辽史·地理志》 惠州: “太祖俘汉民数百户兔麛山下,创城居之,置州。”

  • 昌辽县

    即昌黎县。治所在今辽宁义县。《续汉书 ·郡国志》 辽东属国: “昌辽故天辽,属辽西。”王先谦 《汉书补注》: “昌辽即昌黎,辽、黎双声变转。”

  • 柔远寺口

    在今宁夏平罗县北。《清一统志·宁夏府二》: 柔远寺口 “本朝雍正五年设市场于此。筑堡周八十五丈。有威镇堡兵防守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