嵫阳县
北宋大观四年 (1110) 改瑕县置,为袭庆府治。治所即今山东兖州市。因在嵫山之阳,故名。金、元为兖州治。明洪武初省入兖州,十八年(1385) 复置,为兖州府治。成化七年 (1471) 改为滋阳县。
古县名。北宋大观四年(1110年)后改瑕县置,治今山东省兖州市。因县地处嵫山之阳,故名。宋为袭庆府治,金、元为兖州治。明洪武初省入兖州。十八年(1385年)复置嵫阳县。成化七年(1471年)改名滋阳县。
北宋大观四年 (1110) 改瑕县置,为袭庆府治。治所即今山东兖州市。因在嵫山之阳,故名。金、元为兖州治。明洪武初省入兖州,十八年(1385) 复置,为兖州府治。成化七年 (1471) 改为滋阳县。
古县名。北宋大观四年(1110年)后改瑕县置,治今山东省兖州市。因县地处嵫山之阳,故名。宋为袭庆府治,金、元为兖州治。明洪武初省入兖州。十八年(1385年)复置嵫阳县。成化七年(1471年)改名滋阳县。
即今广西横县西南南乡镇。明置巡司于此。
元置,属思州安抚司。治所即今贵州万山特区。明洪武五年(1372)改为大万山长官司。
在今四川开县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9开县: 茅坡关 “在县西九十里。……为戍守处”。
古名松陕水。即今甘肃古浪县之古浪水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3古浪所:古浪水“在所南。流绕关城,所以此名”。
明洪武四年(1371)改广兴府置,直隶京师。治所在广德县(今安徽广德县)。辖境相当今安徽广德、郎溪二县地。洪武十三年(1380)废广德县入州。清属安徽省。1912年废州为广德县。明洪武四年(1371年
①即今黑龙江省兰西县南榆林镇。民国 《黑龙江志稿》 卷2: 兰西县 “辖一镇: 榆林镇”。②即今山西襄垣县西南榆林乡。《清一统志·潞安府》 “东周镇” 条下: 榆林镇 “在县西南八十里五巑关之南”。③
即岍山。在今陕西陇县西南。《周礼·职方》 雍州: “其山镇曰岳山。”
一名伍洲。在今湖北浠水县西南长江中戴家洲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軑城“南对五洲也。江中有五洲相接,故以五洲为名”。《宋书·沈庆之传》:元嘉三十年(453)正月,“世祖出次五洲,总统群帅,庆之从巴水出至五洲
亦名徐杭山、徐侯山。在今江苏苏州市西北。《吴越春秋·夫差内传》: “越王乃葬吴王以礼,于秦余杭山卑犹。” 《清一统志·苏州府》: 夫差墓“在长洲县西北卑犹山”。即“秦余杭山”。
一名梁渠川。即今陕西旬邑县西北梁渠沟。西南流至彬县入泾水。《诗经·大雅·公刘》:“夹其皇涧,溯其过涧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