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山南西道

山南西道

①唐开元二十一年(733)分山南道置,为十五道之一。治所在梁州(后改兴元府,在今陕西汉中市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秦岭、甘肃嶓冢山以南,四川江津、永川等市县以北,陕西佛坪、西乡、镇巴和四川城口、开县、大竹、邻水以西,嘉陵江流域以东地区。乾元元年(758)废。作为地区直至五代仍沿用。

②唐方镇名。至德元年(756)置山南西道防御守捉使,广德元年(763)升为节度使,寻降为观察使,治梁州(后升兴元府,治今陕西汉中市东)。领梁、洋、集、壁、文、通、 巴、兴、凤、利、开、渠、蓬十三州。建中元年(780)升为节度使。兴元元年(784)增领果、阆两州。此后辖境逐渐缩小。景福元年(892)为李茂贞所据,仍领兴元府及集、壁、文、通、巴、开、渠、蓬八州。天复二年(902)又为王建所并。至天祐末所领仅限兴元一府。五代地属前、后蜀。北宋初废。


(1)唐开元二十一年(733年)分山南道西部置,为全国十五道之一。采访处置使治梁州(治今陕西汉中市)。辖境约当今陕西省秦岭山脉及支脉嶓冢山以南,汶水河、子午河、大巴山和四川省开江、大竹、邻水等县以西,嘉陵江和阆中、南部、西充等市县以东;重庆市涪陵区、开县以西,永川、大足等市县以东,江津、南川、武隆等市县以北地区。乾元元年(758年)废。(2)唐方镇名。至德元载(756年)置山南西道防御守捉使,广德元年(763年)改为观察使,治梁州(后升兴元府,治今陕西汉中市东),领梁、洋、集、壁、文、通、巴、兴、凤、利、开、渠、蓬十三州。建中元年(780年)升为节度使。兴元元年(784年)增领果、阆两州。此后辖境逐渐缩小。景福元年(892年)为李茂贞所据,仍领兴元府及集、壁、文、通、巴、开、渠、蓬八州。天复二年(902年)又为王建所并。至天祐末所领仅限兴元一府。五代地属前、后蜀。北宋初废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大五井子

    又名五井子、双龙城。即今黑龙江省望奎县。旧属海伦县。1913年于此置望奎设治局。1917年改望奎县。

  • 㟏口

    即含口。 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南。 《宋史·司马池传》: “时议者以蒲坂、窦津、大阳路官运盐回远闻, 乃开㟏口道, 自闻喜逾山而抵垣曲, 咸以为便。”

  • 山江河

    在今贵州凯里市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1清平县:山江河在“县(今炉山镇)东五十里。或云,源出香炉山”。

  • 拜察山

    又名白岔山。或作奔盏山。蒙古语意为神山。在今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、隆化县与内蒙古喀喇沁旗交界处。为西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源地。

  • 天台庵

    在山西平顺县城北五十里王曲村孤山上。现存佛殿一座和唐碑一通。唐碑字迹已风化不清。佛殿面阔进深各三间,单檐歇山顶,布瓦,琉璃脊兽,屋顶坡度平缓,四翼如飞。保存基本完好。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

  • 兀的河千户所

    又作兀的千户所。明置,属奴儿干都司。在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东流入鄂霍次克海的乌第河流域。后废。

  • 剑南长官司

    明宣德三年 (1428) 置,属忠路安抚司。治所在今湖北利川市西北八十二里建南镇。清雍正十三年 (1735) 废。明宣德三年(1428年)置,治今湖北省利川市西北,属施州卫。辖境相当今湖北省利川市西部

  • 秦南郡

    南朝梁侨置,治所在今湖北宜城市北。《清一统志·襄阳府》: 秦南废郡 “按其地当在黎丘城下,秦州之南,故名”。北周废。南朝梁置,治今湖北省宜城市北。属宛州。辖境相当今湖北省宜城市汉水以南部分区域。北周废

  • 香寮山

    即今福建漳平市北,与永安市交界之紫云洞山。《清一统志·龙岩州》: 香寮山 “山极高大,上有紫云洞,可容数万人。明正统中邓茂七据此为乱。绝顶曰天台,去地千百尺。下有龙潭,石窟如釜”。古山名。今称紫云洞山

  • 叶塘墟

    即今广东兴宁市西北十五里叶塘镇。清光绪《广东舆地全图》兴宁县图表:兴宁江“又西南经叶塘墟,汤湖水自西北来注之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