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宝塔山

宝塔山

①在今贵州惠水县西南卢山镇西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21定番州 “卢山” 条下: “宝塔山在司 (卢山长官司,今卢山镇) 西五里。峰峦尖削如塔。”

②又名嘉岭山。在今陕西延安市东南侧延河岸边。因有塔而俗称宝塔山。《清一统志 · 延安府》: 嘉岭山 “在肤施县东南一百八十步南河滨。形势高峻,上有古塔。《隋志》: 肤施县有丰林山,疑即此”。塔建于万历三十六年 (1608),清代多次修葺,为八角形九层砖塔,高44米。1937年7月1日以后,中共中央驻延安,宝塔山遂成为延安的象征。


(1)在山西省平遥县城东南。原名锅山,别名棒槌山。建国后,因山上有塔改今名。周长33千米,海拔 1895 米。(2)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东南、小东江岸边。山顶有宝塔,故名。远看像军舰,又叫军舰山。塔八角七层实心砖砌,高13.30米,北面嵌佛像,叫寿佛塔,为明代所建。左边穿山月岩,南北通透。宝塔倒影,西映入漓江,东投入小东江,翠嶂落影,并称“穿山塔影”。(3)在陕西省延安市区东南。隔河与凤凰山、清凉山对峙。原名嘉岭山,因山势秀丽,北宋范仲淹在山下石崖上手书“嘉岭山”三字得名。海拔 1170 米,是革命圣地延安的象征。山顶有古时的山寨残迹。南、北、西坡松、柏、柞树成阴。山腰西部有宝塔。始建于唐,今塔为明万历三十六年(1608年)建,八角九层,楼阁式砖砌,高44米,可登临塔顶俯瞰全城。明崇祯年间在塔南侧配挂生铁护塔洪钟。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以洪钟作警报钟。

延 安 宝 塔 山


猜你喜欢

  • 武台 (臺) 村

    亦作五台集。即今山东平邑县东北三十四里武台乡。原属费县。清光绪 《费县志》: 县西北武沟社 “武台村,有集”。

  • 宁安府

    清宣统二年(1910)改绥芬府置,属吉林省。治所在宁古塔城(今黑龙江省宁安市)。辖境相当今黑龙江省宁安、海林、牡丹江市一带。1913年降为宁安县。清宣统二年(1910年)改绥芬府置,治宁古塔城(今黑龙

  • 克夷门

    ①在今内蒙古乌海市西南。为西夏右厢朝顺军司驻地。《元史·太祖纪》:四年(1209),攻西夏,“克兀剌海城,俘其太傅西壁氏。进至克夷门,复败夏师,获其将嵬名令公”。②在今宁夏平罗县西南贺兰山大水沟口。吴

  • 汉安戍

    北周天和二年(567)置,属资中郡。在今四川内江市西二里。寻改为中江县。

  • 库尔勒县

    1944年改库尔勒设治局置,属新疆省。治所即今新疆库尔勒市。1979年析置库尔勒市。1983年撤销库尔勒县,并入库尔勒市。旧县名。1944年升库尔勒设治局置,治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。1983年撤

  • 宜堰

    在今浙江湖州市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1湖州府: 宜堰 “明初克宜兴,遣杨国兴出太湖,破张士诚于旧馆,又平宜堰口三十六寨”。即此。

  • 普提集

    一名生铁塚、铁塚集。即今河南鹿邑县西南生铁塚乡。清光绪 《鹿邑县志》 卷3 《市集》: “普提集,去城二十五里,即生铁塚。”

  • 喀穆图河

    又作喀母兔河。即今黑龙江省宝清县东蛤蟆通河。源出七虎林山,曲折北流入挠力河。清光绪 《吉林通志》 卷22: 挠力河两源共合,“东北流,受南来之喀穆图河,今曰哈玛通河”。

  • 封禁山

    又名铜塘山。在今江西上饶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5广信府上饶县: 封禁山在 “府东南八十五里。一名铜塘山。险塞危峻,为郡之要害。中产铜铁。景泰中,福建沙县寇邓茂七盗冶铜铁,剽掠永丰,知县邓显追捕遇害

  • 斜口水

    即今江西上高县西南之南港河。《舆地广记》 卷25瑞州: 上高县有斜口水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4瑞州府上高县: 斜口水 “在县西十里。源发蒙山,入于蜀江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