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宜川县

宜川县

五代晋改唐兴县置,属鄚州。治所在今河北安新县西南安州东南。后复为唐兴县。


(1)古县名。五代晋改唐兴县置,治今河北省安新县安州东南。属鄚州。寻复改唐兴县。(2)今县名。在陕西省中部偏北,东隔黄河与山西省相望。属延安市。面积 2945 平方千米。人口11.3万。辖5镇、7乡。县人民政府驻丹州镇。西魏大统三年(537年)析永宁县地设义川县,治今宜川县东北,为义川郡治。北周改义川郡及义川县为丹阳郡及丹阳县。隋开皇元年(581年)复名义川县,三年撤销丹阳郡。义宁元年(617年)于义川县复设丹阳郡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改丹阳郡为丹州。永徽中移治今宜川县。北宋太平兴国元年(976年)因避赵匡义名讳,改义川为宜川县。元属延安路,明、清属延安府。1914年属榆林道,1928年直属陕西省。1939年陕甘宁边区曾于境内设红泉、红宜二县,后合并为固临县。1948年仍为宜川县,属黄龙分区。1950年属延安专区。1958年撤销黄龙县后部分辖地并入,1961年复设黄龙县后原并入辖地划出后成今境。1968年属延安地区,1996年属延安市。地处黄土高原区。云岩河、县川河汇入黄河。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。农产以小麦、玉米、黍、谷子、油菜籽为主。工业有农机、电力、建材、粮油加工等。渭清、兰宜公路经此。东部有黄河壶口瀑布风景名胜区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端氏

    战国晋邑,即今山西沁水县东北固县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 成侯十六年 (前359),“与韩、魏分晋,封晋君以端氏”。即此。西汉置端氏县。古邑名。战国赵邑。在今山西省沁水县东北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成侯十六年

  • 延寿城

    在今河南偃师市东南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河南缑氏县:“有延寿城。”《水经·洛水注》:“休水又径延寿城南。”即此。

  • 鉴 (鑑) 湖

    ①即镜湖。在今浙江绍兴市西南四里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0绍兴府: 镜湖 “又曰鉴湖、照湖”。东汉时周三百余里。唐以后逐渐淤浅缩小。唐杜甫 《壮游》 诗有 “越女天下白,鉴湖五月凉” 句。清末秋瑾自号 “

  • 鄂伦春部

    亦作鄂尔吞、俄伦春、俄尔吞、俄乐春、俄罗春。清初亦称使鹿部、使马部。明末清初,分布于今黑龙江以北,外兴安岭 (今俄罗斯斯塔诺夫山) 以南地区,与达呼尔、鄂温克同被称为索伦部。17世纪中叶,因沙皇俄国入

  • 沙渠

    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绛州闻喜县:“东南三十五里有沙渠,仪凤二年诏引中条山水于南坡下,西流经十六里,溉涑阴田。”

  • 吉林副都统

    清康熙十年(1671)置,属宁古塔将军(后改吉林将军)。治所在吉林城(今吉林省吉林市)。三十一年裁。雍正三年(1725)复置。辖境相当今吉林松花江中下游及鸭绿江以北,辽宁省西丰、桓仁等县地。宣统元年(

  • 和硕特南右翼中旗

    清雍正三年 (1725) 置,属和硕特部。在今青海泽库县城附近。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 南右翼中旗: “牧地当鲁察布拉山之西。东至库克乌松,南至齐克特尼诺尔,西至僧克图木齐,北至库克乌松西山。”

  • 临淮镇

    又称临淮关。即今安徽凤阳县东北二十里临淮镇。清乾隆十九年 (1754) 置巡司于此。(1)在江苏省泗洪县东南部,伸入洪泽湖,三面环水。面积21平方千米。人口1.7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临淮头,人口4300。

  • 白望守捉城

    唐置,属维州。在今四川理县东北。后废。

  • 银峒峪

    在今河北昌黎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7抚宁县: 银峒峪 “旧出银矿,因名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