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太平桥

太平桥

①在今安徽歙县西练江上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8徽州府歙县:太平桥“在府城西。《志》云:宋时自府城西南紫阳门达水西,有石桥,后废。驿道所经,出麻坑七里,溪两渡,或遇涨潦,辄邮传不通。端平初,郡守刘炳于西门筑浮桥跨溪,亘五十余丈,名曰庆丰。且伐木石以开新路,遂避两渡之阻。元末兵毁。明初架木为之,曰太平桥。一名河西桥”。

②在今江西南城县城东旴江上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6建昌府南城县:太平桥“在府城东旴江上。宋嘉定中建,名万寿桥。横江为垒,凡十有三,跨梁其上,长百余丈。德祐二年毁。元至元二十九年复营之,明年工毕,改曰太平桥,明朝成化七年圮,寻复修建”。《清一统志·建昌府二》:太平桥“本朝康熙元年重建”。

③在今江西玉山县东北。清同治《江西全省舆图》卷11广信府玉山县: “县东至太平桥四十里。”清有巡司驻此。

④在今四川南部县东南三十里。清道光《南部县志》卷2:太平桥“上至保宁、下至顺庆要路,久圮。嘉庆十年,太平寺僧正文捐资修,僧华林重修”。


(1)在浙江省绍兴县柯桥镇浙东运河上。明天启二年(1622年)建。清乾隆六年(1741年)、道光五年(1825年)相继重建。今桥建于咸丰八年(1858年)。桥头有重修碑记四块。拱桥顶部“太平桥”三字清晰可见。其望柱、栏板、抢鼓上图案雕刻精美。(2)原名庆丰桥,又名河西桥。在安徽省歙县城西练江上。是一座纵列式发券的大型石拱桥,长260米,宽9米,16孔。据民国《歙县志》载:桥建于南宋端平元年(1234年),木质,明弘治年间始易以石。明、清均有修建。规模宏大,雄伟壮观,为安徽省最大的古桥。古人有“秋河似练天如水,十里澄江月满桥”的诗句记其胜。原有桥心石亭,1969年毁于洪水。桥西端有太白楼。为芜湖、杭州至屯溪,南京至景德镇等交通枢纽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博州路

    蒙古至元四年 (1267) 升博州置,属中书省。治所在聊城县 (今山东聊城市)。辖境相当今山东聊城、茌平、莘县等市县地。元至元十三年(1276) 改东昌路。蒙古至元四年(1267年)以博州改置,治所在

  • 石龙山

    ①在今安徽青阳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7青阳县:石龙山“在县东四十五里,蜿蜒如龙”。②在今浙江庆元县治松源镇西隅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4庆元县:石龙山在“县治西。蜿蜒如龙”。③在今福建浦城县西北九十里,接武

  • 白马站

    元置,在今四川德阳市东北白马关乡。

  • 延庆观

    在今河南开封城内汴河之北、浚仪桥之西。北宋宣和元年(1119)为纪念道教的一个支派全真教开山祖重阳真人而建。原名重阳观。金末废毁,元初重建, 赐名“大朝元万寿宫”。明洪武六年(1373)改名延庆观。现

  • 池河营

    即今湖南凤凰县西北六十里得贺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1麻阳县“鸦剌关”条下:“宣德六年,镇筸砦苗叛,总兵萧绶讨之,夺其池河营。”即此。清置游击把总领兵驻防。

  • 绥中县

    清光绪二十八年 (1902) 置,属锦州府。治所在中后所城 (即今辽宁绥中县)。民国初属奉天辽沈道。1929年直属辽宁省。在辽宁省西南部、辽西走廊西端,南临渤海。属葫芦岛市。面积2764.9平方千米。

  • 布特哈检貂卡伦

    清置,属布特哈总管。故址在博屯河(今俄罗斯阿穆尔州扎维塔雅河)上源。道光满汉合璧《黑龙江舆图》有布特哈检貂卡伦。后废。

  • 杨村

    ①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十五里。《新五代史·王珂传》:梁贞明五年(919),王瓒“自黎阳渡河攻澶州,不克,退屯杨村,扼河上流,与晋人相持经年”。即此。②即今广西容县东南杨村乡。清光绪《容县志》卷1:杨村墟

  • 叠溪桥关

    明洪武十二年 (1379) 置,后属叠溪千户所。在今四川茂县西北较场乡西南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叠溪所: “西有叠溪桥关。”

  • 敛州

    唐永徽二年 (651) 置羁縻州,属茂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四川汶川县西南邛崃山附近地区。后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