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太原市

太原市

①1947年由阳曲县析置,为山西省会。治所即今山西太原市。

②集镇名。即今福建将乐县北大源乡。《清一统志·延平府》“高滩市”条下:“太原市,在(将乐)县北八十里隆溪上都。”


别称并州。古称晋阳。在山西省中部。省人民政府驻地。面积6988平方千米(市辖区1460平方千米)。人口327.3万(市辖区250.3万)。辖小店、迎泽、杏花岭、尖草坪、万柏林、晋源6区和清徐、阳曲、娄烦3县,代管古交1县级市。市人民政府驻杏花岭区。太原之名取于《尚书·禹贡》“既修太原”一语。据《尚书大传》:“大而高平者谓之太原。”可见“太原”是以当地地形而得名。商为唐国。西周为北唐。春秋为晋阳邑,以晋水得名。战国属赵,曾为赵国都。秦王政元年(前246年)攻取,置晋阳县,为太原郡治。西汉因袭。东汉至北魏为并州、太原郡治。北齐河清四年(565年)移晋阳县于汾水东,武平六年(575年)于晋阳县旧城置龙山县。隋开皇十年(590年)改龙山县为晋阳县;改晋阳县为太原县。隋末移入并州城,同为并州治。唐长寿元年(692年),一作天授元年(690年)建并州为北都,神龙元年(705年)罢;开元十一年(723年)升为太原府,建北都;天宝元年(742年)改称北京。五代后唐以太原府为西京,又改称北京。北汉割据,建都于此。北宋太平兴国四年(979年)平北汉,毁其城,废晋阳、太原二县,另置平晋县于故城东北,置并州于榆次县(今区),七年移阳曲县自三交寨(今太原市西北十里铺)于唐明镇(今太原市区),又移并州来治。嘉祐四年(1059年)复升并州为太原府,为河东路治。金为河东北路治。蒙古太祖十三年(1218年)置太原路。元大德九年(1305年)改冀宁路。明为太原府治,山西省会;洪武四年(1371年)移平晋县于汾水西故晋阳城南,八年改名太原县,治今太原市西南晋源镇。清因之。1912年废府留县,仍为山西省会。1921年设太原市政公所。1927年设太原市。1947年太原县改名晋源县。1949年为山西省辖市(地级)。1958年设古交工矿区,阳曲、清徐、交城三县撤销并入,1960年三县恢复交城县划归晋中专区。1972年娄烦县划入。1988年古交工矿区改市。地处太原盆地北部。汾河、潇河、屯兰河、大川河、柳林河、凌井河、杨兴河流经境内。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。农产以小麦、稻、玉米、谷子、高粱、豆类、薯类、油料作物为主。矿产有煤、铁、锰、铜、铝土、铅、石膏、硫黄、石灰石、明矾、白云石、石英等。工业有煤炭、冶金、机械、化工、电力、建材、纺织、电子、医药、食品等,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和特种钢基地。交通有同蒲、石太、太焦、京原、太古岚铁路和石太、太交、石太高速公路、108、208、307国道等。有山西大学、山西财经大学、山西医学院、山西工业大学等高等学校和科研单位多所。名胜古迹有晋祠、双塔寺、崇善寺、天龙山石窟、龙山石窟、窦大夫寺、纯阳宫、晋阳城遗址、三国城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苏扎哈河

    在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西北兴凯湖南。《清一统志·吉林一》 “勒富河”条下:“西其曰们河,在(宁古塔)城东南五百五里。又西曰苏扎哈河,在城东南五百十里。源俱出苏扎哈窝集,南流入兴凯湖。”

  • 艾雷克淖尔

    又作爱拉克泊。即今蒙古国乌布苏省艾拉格湖。《嘉庆会典图》卷132科布多图说:“扎布噶河自扎萨克图汗西北流,……又西北会奇勒稽思泊、爱拉克泊水。”

  • 中云镇

    即今江西婺源县西中云镇。清康熙《徽州府志》卷1婺源县:三十都有中云村。光绪《婺源县志》卷2:三十都“中云,离城四十里”。(1)在江西省婺源县中南部。面积145平方千米。人口1.4万。镇人民政府驻中云,

  • 雍丘县

    ①秦置,属砀郡。治所即今河南杞县。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 秦二世二年 (前208),刘邦、项羽 “西略地至雍丘,大破秦军”。即此。汉属陈留郡。北魏为阳夏郡治。隋属梁郡。唐属汴州。五代晋天福二年 (937

  • 柏庙山

    亦名柏茂山。在今四川简阳市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阳安县: “有柏庙山。” 《清一统志 ·成都府一》: 柏茂山,“ 《旧志》: (柏庙山) 今曰柏茂山,在州东北八十里。峰峦卓立,为群山之首。盖庙茂声近

  • 南琅邪郡

    南朝宋以侨置琅邪郡改名,初治江乘之金城 (在今江苏南京市东二十五里)。南齐永明六年(488) 徙治白下 (在今江苏南京市金川门外,幕府山南麓)。陈废。南朝宋永初二年(421年)改琅邪郡置,治蒲洲金城(

  • 弹丸山

    在今广西桂林市东三里七星山。《水经·漓水注》: “漓水又南合弹丸溪,水出于弹丸山。山有涌泉,奔流冲激,山嵁及溪中有石若丸,自然珠圆,状弹丸矣,故山水即名焉。”

  • 灵洲山

    在今广东南海市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广州南海县:“有灵洲山,在郁水中。”《寰宇记》卷157广州南海县:灵洲山,“《南越志》:肃连山西十二里有灵洲焉,其山平原弥望,层野极目”。《清一统志·广州府》:灵洲

  • 应天山

    在今四川双流县南八里,南接宜城山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7双流县:应天山“唐僖宗幸蜀时赐名”。

  • 结河堡

    北宋熙宁七年 (1074) 置,属熙州。在今甘肃临洮县西北六十里。后改为关。北宋熙宁七年(1074年)置,在今甘肃省临洮县北。后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