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天涯海角

天涯海角

在今海南省三亚市西北天涯镇东南。清光绪《崖州志》卷2:下马岭在“城(今崖城镇)东六十里。斜峙海湾,有一径可通行人。乱石棋布,潮长即不能往来。为州治东路第二重关隘,有汛驻防。麓有巨石,高二丈。雍正间知州程哲刻‘天涯’二大字于上。今通名此地为天涯”。又有一石题“海角”二字。1961年郭沫若游天涯海角时题“天涯海角游览区”七个大字,并作《游天涯海角》诗。


在海南省三亚市区西北24千米马岭山下。地处海南岛南端,古时因远离城镇,交通阻塞,有“鬼门关”之称。历代王朝谪贬官员,多流于此,唐代杨炎于建中二年(781年)遭贬至此,曾题诗兴叹:“一去一万里,千之千不还。崖州在何处?生渡鬼门关。”(一说此为李德裕作)清雍正十一年(1733年)崖州知州程哲称此为“天涯”,并将二字题刻于一冲天石峰上,清末文人又在另一巨石上题刻“海角”二字,此即“天涯海角”之由来。马岭山下沙滩如银、石林姿奇、碧海无垠,景致极雅。海中耸一石柱,突兀雄伟,上刻“南天一柱”四大字。有众多名人题词和诗作。叶剑英写有“红豆离离,占断天涯路”;陈毅题写“潮退沙平珍贝美,帆摇波晃琉璃碧”。郭沫若赋诗赞:“海角尚解尖,天涯更有天。波清湾面阔,沙白磊头圆。劳力同群众,雄心藐大千。南天一柱立,相与共盘旋。”并题词“天涯海角游览区”。

天 涯 海 角


猜你喜欢

  • 商中宗陵

    中宗指商代第九王太戊。其陵在今河南内黄县西南亳城集东二里的刘次范村东头。《清一统志· 彰德府》: 殷中宗陵 “在内黄县西南二十五里。高一丈五六尺。宋开宝间竖碑。梁周翰撰文”。

  • 大非岭

    在今青海兴海县西北鄂拉山口。一说在共和县西北海南山。《新唐书·薛仁贵传》:咸亨元年(670),讨吐蕃,“军次大非川,将趋乌海。仁贵曰:‘乌海地险而瘴,吾入死地,可谓危道,然速则有功,迟则败。今大非岭宽

  • 新罗山

    在今浙江临海市西。《清一统志· 台州府》: 新罗山 “在临海县西三十里。与八叠岭相望。鸟道巑��, 登陟艰阻。 山多野果, 土人利之”。

  • 黄巢岭

    在今湖南衡阳市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0衡州府衡阳县 “分水冈” 条下: “又府东有黄巢岭。崇祯十一年,临武、蓝山群贼攻衡阳,自焦源河联舟蔽江,踞黄巢岭。官军击破之。”古山名。在今湖南省衡阳县境。明崇祯

  • 高梁亭

    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南张秋镇附近。《宋书·檀道济传》: 南朝宋元嘉八年 (431),“道济率宁朔将军王仲德、骁骑将军段宏奋击,大破之。转战至高梁亭”,即此。约在今山东省东平县境,一说在东阿县境。南朝宋元嘉

  • 淄水

    ①又名柴汶。即今山东新泰市西北之小汶河,西流至泰安市南大汶口入汶河。《左传》:昭公二十六年 (前516),“齐师围成。成人伐齐师之饮马于淄者”。杜注: “淄水出泰山梁父县西,北入汶。” 《水经·汶水注

  • 小史店

    即史家店。今河南方城县东南六十七里小史店镇。清尹耕云《豫军纪略》卷3:咸丰七年(1857)八月,“贼已由裕境小史店窜杨楼”。

  • 立龙河

    在今云南禄丰县西,广通镇西一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6楚雄府广通县:立龙河“源出马鞍山下,流经城西,又北会于大河。大河在县北三十里,自府境流入,汇县境群流而西北出,流入定远县境入龙川江”。

  • 岭南第一楼

    又名禁钟楼。在今广东广州市惠福西路北侧五仙观内大殿后面的坡山顶上。始建于明洪武七年 (1374)。高17.45米。楼基用红砂岩砌筑高大方台,中开拱形门洞,前后贯通。上为重檐歇山瓦顶,上悬 “岭南第一楼

  • 黄陂站

    即今湖北大悟县东七十里黄站镇。清置巡司于此。光绪 《黄安县志》 卷10 《兵事》: 同治六年 (1867) 正月,捻军 “由黄陂站、吕旺城至西南乡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