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大龙山

大龙山

①大别山支脉。在今安徽安庆市北,跨怀宁、桐城、安庆三县市界。《明一统志》卷14安庆府:大龙山“在府城东北二十里。上有龙池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6怀宁县:大龙山“稍东相接者曰小龙山,两山盘亘,下瞰大江,峰峦岩壑,种种奇胜。山周五十里,高十八里”。

②在今江西大余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8南安府大庾县:大龙山“在府东三十里,延亘三里,状如游龙。自麓至巅凡八里许”。《清一统志·南安府》:大龙山“山顶有幞头岩,右折有呆婆岩,岩后有锡坑山。山有坪、有泉、有田亩”。

③又名龙山。在今山东青州市西二十里。其东有小龙山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5益都县“尧山”条下:“又龙山在府西二十里。有二山,俱蟠曲如龙形。”

④即尧山。在今河南鲁山县西四十里。《寰宇记》卷8鲁山县:尧山“亦号大龙山,因扰龙见称”。

⑤在今湖南常德市北六十里。《明一统志》卷64常德府:大龙山“山势蜿蜒如龙”。


在安徽省安庆市北,与怀宁、桐城二县市交界处。系大别山余脉。南北长约25千米,东西宽约7千米。主峰三县尖,海拔697米。地形破碎,山体间蚀余丘陵海拔不足50米。有大龙山、杨桥、花山等林场。有五针松、金钱桦、银杏等国家保护植物及白颈长尾雉、小灵猫等珍稀动物。建有国家森林公园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通安州

    ①元置,属会川路。治所在今四川会理县东南通安镇。清康熙四十九年 (1710)置通安州土百户。②元至元十四 (1277) 于三赕置,属丽江路。治所即今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。明为丽江府治。清顺治十六年 (

  • 新宥州

    即宥州。唐元和九年 (814) 于经略军置,治所延恩县 (在今内蒙古鄂托克旗东北)。辖境相当今内蒙古鄂托克旗、鄂托克前旗一带。元和十五年(820) 徙治长泽县 (今鄂托克前旗东南城川乡古城)。后为吐蕃

  • 升迁县

    ①西晋改湔氐道置,属汶山郡。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县西北。一说在今黑水县。南朝宋废。②东晋永和八年(352)侨置,属宁蜀郡。治所在今四川双流县境。北周属蜀郡。隋废。③即升迁县。治所在今四川松潘县西北。《水经

  • 鸡踪桥

    在今四川成都市东北弥牟镇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五代唐长兴三年(932),董璋克汉州,孟知祥将兵赴援,“至弥牟镇,赵廷隐陈于镇北,甲申迟明,廷隐陈于鸡踪桥”。即此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7新都县:鸡踪桥“在县北三

  • 板桥场

    ①即今四川永川市北板桥镇。清道光 《铜梁县志》 卷2: 板桥场 “在县南一百二十里”。②即今四川蓬溪县西北板桥子乡。清道光 《蓬溪县志》 卷2: 板桥场在 “县北二十里……通省城大道”。

  • 洽水城

    在今广东怀集县东北洽水镇。清设洽水汛。在今广东省怀集县东北。清时设兵防守。

  • 白面墟

    在今湖南江永县西南十五里。明置巡司于此。

  • 平源镇

    北宋置,属盱眙县。在今江苏盱眙县东六十里。

  • 子午镇

    ①即今陕西长安县南三十五里子午镇,地当古代关中通往汉中的子午道北口。宋敏求《长安志》卷12:“宋景祐三年置, 以南山子午谷为名。”②即今陕西西乡县东北一百六十里子午乡。明设巡司于此。(1)在云南省楚雄

  • 思壁州

    唐贞观中置,属云中都督府。为羁縻州。当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西部。又作思璧州。唐羁縻州。贞观二十三年(649年)以突厥部置,确址不详。后侨治夏州朔方县(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)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