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通市
1949年当地解放后由铜陵县析置,属皖南行署区。治大通镇(今安徽铜陵市西南大通镇)。1950年撤销,并入铜陵县。
旧市名。1949年解放后,由铜陵县大通镇升置。属皖南行署区(1952年改属安徽省)。1950年撤市复镇。
1949年当地解放后由铜陵县析置,属皖南行署区。治大通镇(今安徽铜陵市西南大通镇)。1950年撤销,并入铜陵县。
旧市名。1949年解放后,由铜陵县大通镇升置。属皖南行署区(1952年改属安徽省)。1950年撤市复镇。
①即白石山。在今河南渑池县东北二十里。《寰宇记》卷5渑池县:“广阳山,在县东北二十里。亦名渑池山。”②即鲋鰅山。在今河南内黄县南。唐杜佑《通典》卷180魏州顿丘县:鲋鰅山“颛顼葬其阳,九嫔葬其阴”。《
在今浙江舟山市普陀区普陀山东海岸。清许琰《普陀纪胜》:“千步沙在东海滨, 自几宝岭至飞沙岙约五里许,循山为玉堂街,沿海为千步沙也。每海潮拍岸,浪高数十丈,来如飞瀑,止如曳练,遇大风激荡则雷轰雪涌,眩目
明置,属赤水卫。在今四川叙永县东南海风乡西雪山上。为蜀通滇黔要路。被誉为 “南来第一关”。《清一统志·叙永厅》: 雪山关 “在厅东一百里”。后废。今有古关遗址,呈长方形,南北寨门均题额 “雪山关”。
即今辽宁本溪市西北梨树沟。盛产煤。清光绪末始开采。
又名清襄山、清营山。即横岭。在今山西垣曲县西北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: 清廉县有清廉山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 “清水出清廉山西岭,世亦谓之清营山。”
在今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4景宁县: 敕木山在 “县南八里。山高数千仞,积雪经旬不消”。
元初置,属平滦路。治所在乐亭县 (今河北乐亭县)。寻废。
1913年改哈密厅置,属新疆迪化道。治所即今新疆哈密市。清乾隆 《西域同文志》 卷2: 哈密,“回语,哈勒密勒之转音。合勒,瞭望之谓; 密勒,墩台也。地有瞭台,故名”。一说哈密二字的原意为 “太阳伯”
清置,属凉州府。治所在今甘肃永登县南。1913年裁入平番县。
在今江苏南京市西,旧江东门外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0江宁县“龙江关”条下:新江关“明初置江东巡司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