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方山
①即今山东栖霞县西南二十里方山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6栖霞县“百涧山”条下:方山“山顶方平,亦曰大方山。迤西又有小方山”。
②在今四川南充市西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56顺庆府:大方山“距城十五里。谢自然真人栖真之地。樊伯奇有记”。相近有小方山。
③在今四川阆中市东北一百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8保宁府阆中县:大方山“在府东北百里。山顶四方如坪。其对峙者曰小方山,亦方平”。
①即今山东栖霞县西南二十里方山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6栖霞县“百涧山”条下:方山“山顶方平,亦曰大方山。迤西又有小方山”。
②在今四川南充市西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56顺庆府:大方山“距城十五里。谢自然真人栖真之地。樊伯奇有记”。相近有小方山。
③在今四川阆中市东北一百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8保宁府阆中县:大方山“在府东北百里。山顶四方如坪。其对峙者曰小方山,亦方平”。
金天会八年 (1130) 改奉先县置,属广宁府。治所在今辽宁北镇满族自治县西五里北镇庙。元废。
宋置,属建安县。即今福建建瓯市西南房村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7建宁府: 黄孙寨在 “府西南九十里。《志》 云,即今房村上里也”。
①明万岁山。俗称煤山。清顺治十二年(1655) 改为景山。即今北京故宫神武门北之景山。《大清会典· 内务府·奉宸苑》: “紫禁城之北曰景山。” 乾隆十六年 (1751),在景山五峰上建亭子,中峰最高名
秦置,属薛郡。治所在今山东鱼台县北古城集。西汉属山阳郡。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秦二世元年(前209),沛公“攻湖陵、方与”。又,二世二年(前208),“沛公还军亢父,至方与”。晋属高平国。北魏属高平郡。
西汉置,属东海郡。治所在今江苏沭阳县东北。东汉废。
①西汉置,属辽东郡。治所在今辽宁新民市东南大古城子。三国魏改属玄菟郡。《水经·大辽水注》: 辽水 “自塞外东流,直辽东之望平县西,王莽之长说也。屈而西南流,径襄平县故城西”。西晋后废。②北燕侨置,属建
在今湖北黄州市北十里禹王城。《宋书·州郡志》 南豫州刺史: “咸康四年,毛宝为刺史,治邾城。” 即此。集镇名。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中部。区人民政府驻地。属邾城街道办事处。人口7.1万。为原新洲县城关镇
在今江苏邗江县西南瓜洲镇东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37扬州:瓜洲“在江都县南四十里江滨。相传即祖逖击楫之所也。昔为瓜洲村,盖扬子江中之砂碛也。沙渐涨出,其状如瓜,接连扬子渡口,民居其上,唐立为镇”。(1)古
今河北承德县(下板城)东北之老牛河。一说即今承德县西之白河。宋沈括《熙宁使虏图抄》:牛山“西南屈折三十里至中顿,过顿,复西南数里济车河”。《元史·史天祥传》:丁丑(1217)夏,“又灭重儿盗众于兴州之
①在今湖北汉川县东南三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6汉川县: 高观山 “高耸可以望远”。②在今四川安县南三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67安县: 高观 “有一峰突起,其上平台,登临四望,远见百里之上,因名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