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吴城

吴城

①即虞城。在今山西平陆县北。周初封虞国于此,春秋时为晋所灭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河东郡大阳县注:“吴山在西,上有吴城,周武王封太伯后于此,是为虞公。为晋所灭。”战国属魏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:昭襄王五十三年(前254),“秦使摎伐魏,取吴城”,即此。

②在今山西离石县东南六十里吴城镇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2孝义县:吴城“战国时,魏吴起为西河守,筑此城以拒秦,因名。近时贼据吴城,从向阳峡窥汾州,即其处也”。

③即春秋吴国都城。在今江苏苏州市。《吴越春秋·阖闾内传》:阖闾使子胥“相土尝水,象天法地,造筑大城,周回四十七里。陆门八以象天八风,水门八以法地八聪”。指此。

④在今江苏宜兴市西南。《资治通鉴》:南朝宋泰始二年(466),吴喜“自国山进屯吴城”。胡三省注曰:“吴城当在义兴西南,《九域志》所谓泰伯城是也。”

⑤在今江苏淮阴县西南废黄河南岸。宋南渡后,曾置县于此。《宋会要辑稿·方域六》:绍兴三年(1133)吴城县废为镇,“淮南东路安抚提刑司言,楚州吴城县所管止有八十八户,乞依旧为镇,隶淮阴县”。

⑥即今江苏泗洪县东南城头乡。《寰宇记》卷16临淮县:“吴城亦名高平郡,在旧徐城北三十里,东临废通济渠。《旧经》云,太建六年陈将吴明彻于此置高平郡。隋开皇四年废。”

⑦相传五代时吴国筑,为屯戍处。故址有二,均在今江西樟树市西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34临江军:废吴城,一“在清江县(治今临江镇)西三十里建安乡”,一“在清江县(治今临江镇)西南三十五里思贤乡”。

⑧一名吴亭。在今河南获嘉县西。《魏书·地形志》 南修武县:“有吴城。”

⑨三国吴置,在今湖北秭归县(剪刀峪)东北茅坪镇。《舆地纪胜》卷74归州:太清镇“《元和郡县志》云,在秭归县东七里。相传云,此城居三峡要冲,塞山蛮之路,孙权于此置城以备蜀,号曰吴城”。


(1)又称虞城(吴、虞两字古相通用)。在今山西省平陆县北,西周初年封虞国于此。春秋时为晋所灭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河东郡大阳县注:“吴山在西,上有吴城,周武王封泰伯后于此,是为虞公。为晋所灭。”战国属魏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:昭襄王五十三年(前254年),“秦使摎伐魏,取吴城”;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河东郡大阳有吴山,上有虞城,皆即此。(2)在今江苏省宜兴市西南。南朝宋泰始二年(466年),河东太守吴喜东讨孔觊,自国山进屯吴城,即此。一说即泰伯城,在今江苏省无锡市东南梅村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大秦婆罗门国

    在今印度曼尼普尔一带,或以为今阿萨姆北部以西以至于恒河流域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:安南通天竺道,“弥诺江水,千里至大秦婆罗门国”。唐樊绰《蛮书》卷10:“大秦婆罗门国在永昌西北,正东与诺诺江安西城楼接界

  • 陈州

    ①南朝梁侨置,治所在许昌县(今安徽阜阳市东南口孜镇北)。东魏武定七年(549)改为北陈留颍川郡。②北周改信州置,治所在项县(隋开皇初改宛丘县,即今河南淮阳县)。隋大业初改为淮阳郡。唐武德元年(618)

  • 消水

    一作逍水。即今四川仪陇、营山、渠县之消水河。《寰宇记》 卷139良山县: 消水 “北自县界南流,经县西一十里,又西南流入蓬山县界”。南流至渠州渠江县 (今渠县) 入渠江。

  • 邑川县

    隋开皇末改邑阳县置,属虢州。治所在今陕西洛南县东北。大业初并入朱阳县。

  • 峄水

    即今甘肃东南部藉河。源出甘谷县西南,东流经天水市入渭河。唐杜佑 《通典》 卷174: 藉水“一名洋水,今名峄水”。

  • 景里洲

    即景洲。在今湖北荆沙市荆江州区 (故江陵县) 西南长江水中。《寰宇记》 卷146江陵县:景里洲 “三国魏将夏侯尚围南郡,作浮桥渡景里洲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8江陵县 “燕尾洲” 条引 《通志》: “江

  • 扬子桥

    即今江苏邗江县南扬子桥。《宋史·高宗纪二》:南宋建炎三年(1129)二月,“内侍邝询报金兵至,帝披甲驰幸镇江府。是日,金兵过扬子桥”。村名。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南部,与古运河西岸高旻寺隔河相望。属施桥

  • 安宿疃镇

    清置,属怀仁县。即今山西怀仁县西南安宿疃村。

  • 革纳哨

    在今贵州普安县西。《清一统志·兴义府》 “泥腊哨” 条下: “又西有板桥哨、革纳哨,皆戍守处。”

  • 青城宫

    隋建,为东都洛阳禁苑诸宫之一。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北。《资治通鉴》: 唐武德三年 (620) 八月,“ (王) 世充阵于青城宫,秦王 (李) 世民亦置阵当之”。胡三省注: “青城宫在禁苑中,谷、洛二水会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