厘城
即春秋时郑时来邑。在今河南郑州市西北。《春秋》: 隐公十一年 (前712),“公会郑伯于时来。”杜注: “时来, 也。 荥阳县东有厘城, 郑地也。”《水经·济水注》: “济水又东南径厘城东……京相璠曰: 今荥阳县东四十里有故厘城也。”
即春秋时郑时来邑。在今河南郑州市西北。《春秋》: 隐公十一年 (前712),“公会郑伯于时来。”杜注: “时来, 也。 荥阳县东有厘城, 郑地也。”《水经·济水注》: “济水又东南径厘城东……京相璠曰: 今荥阳县东四十里有故厘城也。”
清置,属古州厅。在今贵州榕江县西南三十里。旧有把总驻守。
在今陕西洛南县西。出玄扈山。《山海经·中山经》:“阳虚之山,多金,临于玄扈之水。”《寰宇记》卷141引《河图·玉版》 云:“仓颉为帝南巡狩,登阳虚之山,临于玄扈洛汭之水,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。”古水
在今吉林农安县南小哈隆村。清光绪《吉林通志》卷16:长春府北“六十里小合隆镇”。
在今湖南岳阳市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7岳州府临湘县 “望城山” 条下: “又鱼梁山,在县(治今陆城镇) 南一里。山下有湖,渔者取鱼于此。”《清一统志·岳州府一》: 鱼梁山 “山下有湖,产鱼特美”。
在今新疆阿克陶县西南。清宣统《新疆图志》卷4蒲犁:改子(庄)在“城北五百里”。
即鸡头山。又名崆峒山。在今宁夏隆德县东。《史记· 秦始皇本纪》: 始皇二十七年 (前220),“巡陇西、北地,出鸡头山”。《正义》: “按:原州平高县西百里亦有筓头山,在京西北八百里,黄帝鸡山之所。”
即今四川江津市东南真武乡。清光绪 《江津县志》 卷2: 真武场 “距城六十里”。
在今四川阆中市东南二十里河溪镇。《元史·宪宗纪》: 八年 (1258) 十一月,“庚午次和溪口,遣骁骑略青居山”。即此。
唐总章元年 (668) 平高丽后置,属安东都护府。治所在南苏城 (今辽宁铁岭县东南催阵堡山城)。《新唐书·薛仁贵传》: 乾封二年 (667),薛仁贵破高丽,“拔南苏、木底、苍岩三城”。即此。后废。唐总
北宋置,即今广西灵山县西八十里旧州镇。《宋史·地理志》 钦州: “天圣元年,徙州治南宾砦。” 即此。有古城遗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