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南岳

南岳

(嶽) ①即君山。又名荆南山。即今江苏宜兴市西南二十里铜官山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6常州: 南岳山,“ 《毗陵志》 云: 在亭乡,至宜兴县二十里。孙皓以国山之瑞行封禅礼,遂以其山为南岳,立石颂德。昔汉武帝以衡山太远,移祭于霍山,亦名南岳。故孙皓切取此义”。

②即衡山。在今湖南衡阳市南岳区和衡山、衡阳县境。《尚书·舜典》: “南巡守,至于南岳。” 《太平御览》 卷39引徐灵期 《南岳记》 曰: “衡山者,五岳之南岳也。”


(1)即今安徽省西南部的天柱山。(2)即今湖南省衡山的古称。《尚书·舜典》:“五月,南巡守,至于南岳。”《史记·封禅书》:“五月,巡狩至南岳。南岳,衡山也。”《史记·正义》引《括地志》:“衡山,一名岣嵝山,在衡州湘潭西四十里。”即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下牢关

    在今湖北宜昌市西北。南宋陆游《入蜀记》:“过下牢关。”《方舆纪要》卷78夷陵州:下牢谿“在州西北二十五里。有关曰下牢关,亦曰下牢戍。旧峡州治也”。

  • 大五女镇

    即今河北安国市西南二十二里大五女镇。清同治《畿辅通志》卷47祁州图:西南有大五女。在河北省安国市西部。面积34平方千米。人口2.7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大五女,人口2180。市西部集贸中心。传东汉刘秀曾困于

  • 八里桥

    即永通桥。在今北京市通县西八里通惠河上。因距县治八里而名。为陆路入北京的重要孔道。清咸丰十年(1860),英、法联军由天津入侵北京,清军于此抵御。《清史稿·文宗纪》:“瑞麟等与洋兵战于八里桥,不利。”

  • 山州

    ①唐武德五年(622)置,治所在冈山县(在今越南清化省清化县南境)。贞观元年(627)废。②唐贞观中置,治所在龙池县(今广西博白县西南龙潭镇)。天宝元年(742)改为龙池郡,乾元元年(758)复为山州

  • 紫霄山

    在今湖南黔阳县西。《舆地纪胜》卷71沅州:紫霄山 “在黔阳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1黔阳县“钩岩山” 条下: “又紫霄山,在县 (治今黔城镇) 北十里。峰峦耸秀,其势凌霄,洞中尝有紫云出入。”

  • 孩懒水

    即今黑龙江省海林市南海浪河。源出市西南张广才岭,东北流入牡丹江。《金史·世纪》: “是时,邻部虽稍从,孩懒水乌林答部石显尚拒阻不服。攻之,不克。” 即此。清作海兰河。古水名。即今黑龙江省牡丹江支流海浪

  • 杭州路

    元至元十五年 (1278) 改临安府置,二十一年 (1284) 为江浙行省治所。治所在钱塘、仁和二县 (今浙江杭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浙江杭州、海宁、余杭、富阳四市及临安县地。至正二十六年 (1366)朱

  • 须弥山石窟

    在今宁夏固原县西北九十里黄铎堡乡境内须弥山东麓。北魏至唐之石窟群,长六里,宽三里。现保存较完整者有二十窟; 还有唐、宋、西夏题记多处。1982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原州区西

  • 过利国

    即火寻国。唐西域国名。都城在急多飓遮城(今乌兹别克斯坦阿姆河下游一带)。《新唐书·西域传》:火寻“或曰货利习弥,曰过利,居乌浒水之阳”。

  • 东石乳州

    唐天宝前置羁縻州,属雅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四川宝兴县境。后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