冠帻山
一名双峰。在今安徽青阳县西十五里九华乡。《寰宇记》 卷105青阳县: 冠帻山 “山连接九华,其山层峰若冠帻之状,因名”。《清一统志·池州府一》 引 《名山志》: “九华真人峰北,有山双髻,如巾帻然。昔顾野王望而爱之,因名冠帻峰。”
一名双峰。在今安徽青阳县西十五里九华乡。《寰宇记》 卷105青阳县: 冠帻山 “山连接九华,其山层峰若冠帻之状,因名”。《清一统志·池州府一》 引 《名山志》: “九华真人峰北,有山双髻,如巾帻然。昔顾野王望而爱之,因名冠帻峰。”
西汉置,为苍梧郡治。治所即今广西梧州市。隋开皇十年(590)改为苍梧县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。隋开皇十年(590年)改苍梧县。自汉至南朝,为苍梧郡治。
西汉置,属赵国。治所在今河北永年县(临洺关) 东南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注引师古曰: “在易水之阳。” 故名。《后汉书·和帝纪》: 永平七年(64),“易阳地裂”。即此。建安十七年 (212) 属魏郡。
唐改长杨县置,属硖州。治所即今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。《寰宇记》卷147长阳县:“县南崖有长阳溪,因以为名。”元属峡州路。明属夷陵州。清属宜昌府。民国初属湖北荆南道。1921年属荆宜道。1932年直属湖
即今广东梅县西南之畲江镇。清光绪 《嘉应州志》 卷4: 畲坑堡在 “城西南八十里。有畲坑墟汛,西界兴宁县”。
西汉元封二年 (前109) 武帝开滇置,治所在滇池县 (今云南晋宁县东北三十二里晋城镇)。辖境约当今云南怒江以东,洱海以西及姚安、元谋、东川以南,曲靖、宜良、华宁、蒙以西,哀牢山以北地。东汉时,西部划
①南朝梁置,为义阳郡治。治所在今湖南安乡县西南。隋大业初属澧阳郡。唐属澧州,贞观元年(627)移治今安乡县。元属澧州路。明属澧州。民国初属湖南武陵道。1916年属湘江道。1922年直属湖南省。②北周改
即今河北抚宁县东北八十五里义院口乡。长城隘口之一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永平府抚宁县:“又有董家口、义院口等关。”明于此设守备,清改置把总。
唐置,属羁縻筠州。治所在今四川筠连县境。后废。
①北魏太平真君六年 (445) 置,属河州。治所即今甘肃岷县。太和十一年 (487) 移治龙城县(今岷县东北洮河东岸)。辖境相当今甘肃岷县及与渭源、漳县、卓尼等县交界之地。北周废。②隋大业三年 (60
一作白地。即今西藏浪卡子县北白地。《清一统志·西藏》 藏地诸城: 拜的城 “在日喀则城东三百三十二里”。又作雅尔博罗克勒巴底。清康熙年间置,在今西藏自治区浪卡子县东北白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