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兴州

兴州

①南朝梁置,治所在嘉宁县(今越南永富省白鹤县南凤州)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)改名峰州。

②西魏废帝三年(554)改东益州置,治所在武兴郡武兴县(今陕西略阳县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略阳县地。隋大业初改为顺政郡。唐武德元年(618)复改兴州, 治顺政县(今陕西略阳县)。天宝元年(742)又改顺政郡,乾元元年(758)复为兴州。南宋开禧三年(1207)改名沔州。

③唐渤海国置,属中京显德府。治所在盛吉县(今吉林桦甸市东南白山镇附近;一说在今安图县西南二道镇之报马城)。辖境约当今吉林桦甸市东南、靖宇县东北,抚松县北相连地区。辽废。

④北宋天禧四年(1020),西夏李德明置,定为国都。治所在怀远镇(今宁夏银川市)。辖境相当今宁夏银川市地。《宋史·夏国传》:元昊“仍居兴州,阻河依贺兰山为固”。明道二年(1033)升为兴庆府。

⑤辽置,治所在常安县(即今辽宁铁岭县西南懿路村)。辖境相当今辽宁沈阳市北部及铁岭县南部地。金废。

⑥金承安五年(1200)置,治所在兴化县(今河北承德市西南滦河镇西南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承德市及滦平县地。元属上都路。明洪武中改置为兴州左、右、中、前、后卫。

⑦金末改合河县置,治所即今山西兴县。辖境相当今山西兴县地。明洪武二年(1369)降为兴县。


(1)南朝梁置,治嘉宁县(今越南富寿省越池东南)。隋开皇十八年(598年)改为峰州。(2)西魏废帝二年(553年)改东益州置,治汉曲县(隋改顺政县,今陕西略阳县)。辖境约相当今陕西省略阳县地,其后略小。隋大业三年(607年)改为顺政郡。唐武德元年(618年)复改兴州。天宝元年(742年)复为顺政郡。乾元元年(758年)又为兴州。南宋绍兴中为利州西路治。开禧三年(1207年)改名沔州。(3)渤海国置,治盛吉县(今吉林安图县二道镇报马城)。属显德府。辽废。(4)北宋天禧四年(1020年)西夏李德明升怀远镇置,治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。辖境约相当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及附近区域。西夏明道二年(1033年)升为兴庆府。(5)辽置,治常安县(今辽宁铁岭市南懿路)。金废。(6)金承安五年(1200年)置,治兴化县(蒙古至元二年〔1265年〕改名兴安县,今承德市西南滦河镇西南喀喇河屯)。属北京路。辖境约相当今河北省承德市及隆化、滦平等县地。蒙古中统三年(1262年)改属上都路。明洪武四年(1371年)改置为兴州左、右、中、前、后五卫。(7)金升合河县置,治今山西省兴县。属岚州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兴县地。明洪武二年降为兴县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湍水

    即今河南南阳盆地湍河。源出今河南内乡县北界与嵩县及西峡县交界处,南流经内乡县东、邓州市北,至新野县北汇入白河。《水经· 湍水注》:“湍水出弘农界翼望山,水甚清澈。” 东南流至新野县入于淯。又 《续资治

  • 党城

    即今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治。《清一统志·安西直隶州》: 党城 “在敦煌县南一百六十里党河口,建置不知所始。城基尚存”。1953年肃北蒙族自治区 (后改肃北蒙古族自治县) 迁治于此。

  • 汐止镇

    即今台湾省台北县东北汐止镇。旧名水返脚, 日本占领期间于1920年改名汐止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设汐止镇。在台湾省台北县北部、基隆河中游。面积71.3平方千米。人口约8.1万。清代属淡水县,192

  • 坞乡

    在今山西平陆县西。《资治通鉴》:东汉建安元年(196),“韩暹屯闻喜,胡才、杨奉之坞乡”。即此。又作坞聚。在今河南省偃师市南缑氏镇西南。东汉建安元年(196年)胡才、杨奉屯军于此。

  • 东安镇

    ①即今黑龙江省饶河县北,挠力河口之东安镇村。1917年饶河县曾迁治于此。1925年始移治今饶河县。②在今浙江富阳市西南四十八里新登镇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0新城县:“富阳尝置东安郡,故(钱)镠以此名镇。

  • 神女峰

    亦名望霞峰、美人峰。在今四川巫山县东长江北岸,为巫山十二峰之一。南宋陆游 《入蜀记》:“十二峰者不可悉见,所见八九峰,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,宜为仙真所讬。” 历代咏神女峰之诗篇甚多,如唐刘禹锡 《巫山

  • 申熙县

    1935年1月川陕革命根据地由宁羌县析置,治所在关口坝(今陕西宁强县南关口坝)。以纪念中共鄂豫皖军委副主席、红二十五军军长蔡申熙烈士而命名。同年3月红军长征后废。旧县名。川陕苏区设。1935年1月由陕

  • 益都路

    元改益都府置,属中书省。治所在益都县(今山东青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山东博兴、蒙阴、滕州以东,枣庄、郯城以北,昌邑、胶州、即墨以西、以南地区。明洪武初改青州府。元以益都府改置,治益都县(今山东青州市),属

  • 贡珍县

    唐渤海国置,属渤州。治所在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南。辽以后废。

  • 大孤屿

    在今福建莆田县东七十里海上。《清一统志·兴化府》:大孤屿“平田中突起一阜,其形如龟。又名大龟屿。又有小孤屿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