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共和县

共和县

1929年析西宁、湟源二县置,属青海省。治所在今青海共和县东南曲沟乡。1943年迁驻恰卜恰(今共和县)。1952年改为共和藏族自治区,1953年复改共和县。


在青海省东部、青海湖之南,东依日月山,东南界黄河。海南藏族自治州首府。面积1.6万平方千米。人口12.2万,有藏、汉、回、蒙古等族。辖2镇、10乡。县人民政府驻恰卜恰镇。1929年由湟源、西宁二县析置共和县。取“五族共和”之意。初治曲沟大庄。1939年县境南部置兴海设治局。1947年省直辖。1952年成立共和藏族自治区。1953年复为县,隶于海南藏族自治区(1955年改自治州)。1954年移治恰卜恰。青海南山横跨县境,北部为青海湖湖滨平原,中部为共和—沙珠玉盆地,西南部鄂拉山地区,东南部为黄河谷地。属大陆性高原气候。富水、热能、矿资源。黄河上游大型的龙羊峡水电站建在境内。经济以畜牧业为主,兼营农业。牧养绵羊、牦牛、马等。为青海省半细毛羊培育基地,以产“西宁毛”驰名。农产以春小麦、青稞、油菜籽为主。河谷地带盛产蔬菜、瓜果。青海湖盛产裸鲤(无鳞湟鱼)。其他河湖可养殖草鱼、鲤鱼、鲫鱼,龙羊峡库区网箱养殖红鳟鱼闻名。野生动物有马鹿、棕熊、岩羊、石羊、盘羊、旱獭、猞猁、雪鸡、天鹅、斑头雁、黑颈鹤、棕头鸥等。并产冬虫夏草、雪莲、甘草、大黄、黄芪、枸杞、麻黄、沙参、贝母等药材。特产蕨菜、发菜、蘑菇。矿产有大理石、石灰石、沙金、白云母、铜、铁、花岗石等。工业有毛纺、皮革、藏毯、机械修配、建材、电力、制药、肉类联合加工、印刷、采矿(大理石)等。有青藏、青康公路经此。水路设有龙羊峡港至沙沟、曲沟、拉干、库南码头四条航道。名胜有青海湖、日月山、龙羊峡。古迹有旧石器时代托勒台遗址、吐谷浑伏俟城、唐代应龙城、切吉岩画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六郎关

    在今湖北郧西县西北六郎关乡。《清一统志·郧阳府》:六郎关“在郧西县西南一百七十里。旧上津县南六十里”。

  • 比苏县

    又作芘苏。西汉元封二年(前109)置,属益州郡。治所在今云南云龙县境。东汉永平十二年(69)属永昌郡。西晋永嘉五年(311)属河阳郡。东晋成帝时为西河郡治。南朝梁末废。古县名。西汉武帝时置,治今云南省

  • 高阳台 (臺)

    在今河北河间市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3河间县: “城东北有高阳台,与瀛台相望。《志》云: 瀛州旧置高阳关,台因以名。”

  • 垫江县

    ①战国秦置,属巴郡。治所即今四川合川市。《后汉书·岑彭传》: 建武十一年 (35),伐公孙述,“ (岑) 彭到江州,以田戎食多,难卒拔,留冯骏守之,自引兵乘利直指垫江”。即此。东汉建安六年 (201)

  • 雒邑

    即洛邑。一名成周。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。《史记·周本纪》: 武王 “营周居于雒邑而后去”。

  • 拔布海

    西藏贡嘎县西南羊卓雍湖的古称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: “百八十里至勃令驿鸿胪馆,至赞普牙帐。其西南拔布海。”即“跋布川”。

  • 三巴

    ①东汉末益州牧刘璋分巴郡为永宁、固陵、巴三郡。建安六年(201)改固陵为巴东,改巴郡为巴西,改永宁为巴郡,合称三巴。相当今四川嘉陵江和綦江流域以东大部分地区。南朝宋泰始五年(469)以益州之巴郡、巴西

  • 桐水

    ①一称桐汭水。在今安徽广德县西。《左传》: 哀公十五年 (前480) 夏,“楚子西、子期伐吴,及桐汭”。杜注: “宣城广德县西南有桐水,出白石山,西北入丹阳湖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29广德州:桐水在

  • 太平郡

    ①北魏置,属朔州。治所在太平县(今山西宁武县东北)。北周废。②北齐改神武郡置,治所在神武县(今山西神池县东北)。北周废。(1)北魏置,治太平县(在今山西寿阳县北)。后废。(2)北齐改神武郡置,治神武县

  • 四坝堡

    明置,在今甘肃临泽县西北。《皇明职方地图》中卷甘肃边镇图有四坝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