兰渚山
在今浙江绍兴县西南二十七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0绍兴府:兰渚山“去山阴二十七里。王右军所谓‘此地有崇山峻岭、茂林修竹,是也”。南宋祥兴元年(1278),会稽唐珏等以石函葬宋六陵骨于此。
古山名。又称兰亭山。在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南。为东晋王羲之与谢安等修禊处。南宋祥兴元年(1278年),会稽唐珏等以玉函葬宋六陵骨于此。
在今浙江绍兴县西南二十七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0绍兴府:兰渚山“去山阴二十七里。王右军所谓‘此地有崇山峻岭、茂林修竹,是也”。南宋祥兴元年(1278),会稽唐珏等以石函葬宋六陵骨于此。
古山名。又称兰亭山。在今浙江省绍兴市西南。为东晋王羲之与谢安等修禊处。南宋祥兴元年(1278年),会稽唐珏等以玉函葬宋六陵骨于此。
元置,属管番民总管。治所在今贵州都匀市西北二十里邦水。明洪武十六年(1383)改为邦水长官司。元置,治今贵州省都匀市西北栗水(邦水)。属管番民总管。明洪武十六年(1383年)改为邦水长官司。
在今山东烟台市西北八角乡,北濒渤海。《宋史·高丽传》:淳化四年(993),“遣秘书丞直史馆陈靖、秘书丞刘式为使,……靖等自东牟趣八角海口”。即此。
即今陕西洛南县南县河。源出洛南县西南,东北流注于洛河。《水经·洛水注》: “洛水又东历清池山,东合武里水,水南出武里山,东北流注于洛。”
又作威逊图山。汉名桦山。在今辽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喀喇沁》:桦山“在左翼(驻地在今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西南三台子之南)西南四十里。蒙古名韦苏图。盛京锦县大凌河发源于此”。
即今河南泌阳县西北二十二里双庙街乡。清尹耕云《豫军纪略》卷3:咸丰七年(1857)八月,“闻官军至,乃窜泌境之双庙镇诸处”。(1)在安徽省太和县的北部。面积49平方千米。人口4.5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双庙
今青海平安县南沙沟河。东汉时为勒姐羌居处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 “湟水又东,勒且溪水注之。水出县东南勒且溪,北流径安夷城东,而北入湟水。湟水有勒且之名,疑即此号也。”
①在今广西钦州市南。《明一统志》卷82廉州府:文笔山“在钦州南二里。又名镇安峰。山峦峭拔,状若文笔”。②在今贵州福泉县东南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21平越府:文笔山“一峰挺秀,如立笔然,下临三江。稍西曰
即今广西融安县南浮石镇。清乾隆 《柳州府志》 卷6融县: “浮石墟在浮石塘。”
又名造口。即今江西万安县东南六十里皂口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7吉安府万安县“皂口江”条下:“宋建炎初,隆祐太后避兵南指章赣,金人蹑其后,追至造口,不及而还。造口即皂口也。”明洪武三年(1370)置巡司于此
亦作北地州。唐开元十七年(729)置羁縻州,属黎州都督府。治所在今四川泸定或石棉、汉源、甘洛等县境。北宋以后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