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里堰市
又作角里堰市。即今浙江海盐县西南六里乡。清光绪《海盐县志》卷4:六里堰市,“《图经》:去县四十二里。《新纂》:堰以南为上河,去澉城六里,客船不能达澉,咸泊于此,居民辐辏成市,木商咸贾亦萃集焉”。
又作角里堰市。即今浙江海盐县西南六里乡。清光绪《海盐县志》卷4:六里堰市,“《图经》:去县四十二里。《新纂》:堰以南为上河,去澉城六里,客船不能达澉,咸泊于此,居民辐辏成市,木商咸贾亦萃集焉”。
在今陕西彬县西南。十六国前秦中垒将军徐嵩,据险筑堡以自固,故名徐嵩堡。《晋书·苻登载记》: 东晋太元十二年 (387),“姚苌遣其将军姚方成攻陷徐嵩堡,嵩被杀,悉坑戎士”。
明永乐五年 (1407) 属交趾布政司。治所在清远县 (今越南北部河北省凤眼)。辖境相当今越南河北省部分地。宣德二年 (1427) 以后地入安南。
在今河南唐河县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:胡阳县 “有蓼山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51唐县 “唐子山”条下: “蓼山在县南九十里。县本古蓼国地,山因以名。”
亦作亚父山。在今江苏徐州市南。《魏书·地形志中》:彭城县有亚父冢。《宋书·张畅传》:元嘉二十七年(450),魏“(拓拔)焘始至(彭城),仍登城南亚父冢,于戏马台立氈屋”。
即今四川绵阳市南三里塔子山。《方舆胜览》卷54绵州:迎贤山“即郡之南山。岸曲有巨石。初有父老钓于涪水,因名涪翁钓矶。《后汉书》云:郭玉尝传其学,故延贤之名因此得之”。又称榜山、南山、太平山、塔子山。在
①群蛮国。在今四川奉节县东白帝城。《左传》: 文公十六年 (前611),“庸人帅群蛮以叛楚,……楚人……使庐戢黎侵庸……七遇皆北,唯裨、倏、鱼人实逐之”。《水经·江水注》: “江水又东径鱼复县故城南,
北宋开,在今河南清丰县东南三十二里。《宋史·河渠志一》:景祐元年(1034)七月,“河决澶州横陇埽”。庆历八年(1048)六月,“河决商胡埽”。皇祐四年(1052),“议者请开六塔以披其势”。嘉祐元年
唐方镇名。至德元年(756)置,治所在上洛郡(治今陕西商州市)。领上洛、安康、武当、房陵四郡。上元二年(761)废。唐方镇名。至德元载(756年)置,治上洛郡(今陕西商洛市商州区)。上元二年(761年
唐永泰元年 (765) 分余干、弋阳二县地置,属信州。治所在今江西贵溪县西一里。《元和志》卷28信州: 贵溪县“在贵溪口,因以为名”。元属信州路,移治今贵溪县。明属广信府。民国初属江西豫章道。1926
①北周置,属化政郡。治所在今陕西靖边县南,或说在横山县东南。隋属朔方郡。唐武德六年(623)为南原州治,贞观二年(628)省入朔方县。五年(631)复置, 长安二年(702)又废。开元四年(716)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