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五松山

五松山

在今安徽铜陵市西南四里。唐李白《与南陵常赞府游五松山》:“我来五松下,置酒穷跻攀。征古绝遗老,因名五松山。五松何清幽,胜景美沃州。萧飒鸣洞壑,终年风雨秋。响入百泉去,听如三峡流。”《舆地纪胜》卷22池州:五松山“在铜陵。李太白名曰五松山,因作诗以美。今五松山有窦云院及李翰林祠堂”。


在安徽省铜陵市市区。铜陵别称五松即得名于此山。北临碧波荡漾的天井湖,南仰巍峨葱茏的铜官山,西隔玉带河与长江相望。据史料记载,因有株苍鳞老干、青翠参天的“一本五枝”古松而得名。景色宜人,唐代诗人李白曾在此漫游和寓居,并赋诗赞曰:“我爱铜官乐,千年未拟还,要须回舞袖,拂尽五松山。”“五松何清幽,胜境美沃洲。萧飒鸣洞壑,终年风雨秋。响入百泉去,听如三峡流。”后人为纪念李白,在此建太白书堂、太白楼、太白祠。历代名人如王安石、苏轼、黄庭坚、李纲、王十朋、汤显祖等相继慕名来游,题诗作赋。“五松胜游”被列为“铜陵八景”之一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东关水

    即今四川达川市南之州河,为渠江支流。《寰宇记》卷137通川县:东关水“东北自石鼓县界流入,经县南一百六十步,西南流入三冈县界”。清嘉庆《四川通志》卷18东乡县:前江“古东关水也”。

  • 治易洞

    在今四川乐山市东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46嘉定府: 治易洞 “在九顶山后门,皇祐间郡守吴秘名,上有摩岩大字”。

  • 丹洲

    又名丹阳洲。在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西南丹洲镇西融江中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9怀远县“武牢山”条:“《志》云:今县治(今丹洲镇),即故丹阳镇,有丹阳洲。”民国《三江县志》卷1:丹洲“在县南。与融邑接界处,

  • 胥溪

    即今江苏高淳县东之胥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0江宁府溧阳县 “广通镇” 条: “ 《志》 云,春秋时,吴王阖闾伐楚,用伍员计,开河运粮,东通太湖,西入长江,因名胥溪河。其后渐湮。” 南唐景福元年 (892

  • 阿喀公旗

    和硕特南左翼后旗的俗称。在今青海共和县及青海湖南岸石乃亥一带。

  • 达维场

    亦作达围。即今四川小金县东一百里达维乡。民围《川西边事辑览》第八编:达维“此地居民约六七十家。场后有喇嘛寺,名乘妙寺,中有喇嘛二百余人”。“达维”,藏语为石碉之意。1935年6月13日中国工农红军红一

  • 冠州

    蒙古至元六年 (1269) 升冠氏县置,属中书省。治所即今山东冠县。明洪武三年 (1370) 改为冠县。蒙古至元六年(1269年)升冠氏县置,治今山东省冠县。辖境相当今山东省冠县。直隶中书省。明洪武三

  • 热水

    在今河北蔚县西。 《水经·㶟水注》: 热水“出绫罗泽,泽际有热水亭,其水东北流注祁夷水”。即此。

  • 宋陵

    在今河南巩义市西南坞罗河两侧的黄土丘陵上。北宋九个皇帝除徽、钦二帝被金所虏囚死漠北外均葬此。乾德元年(963)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的陵墓由汴京迁此,共为七帝八陵,统称北宋八陵或巩县八陵,即宣祖赵弘殷永

  • 南屿

    ①即今福建闽侯县东南南屿镇。清雍正十二年 (1734) 移五县寨巡司于此。②即今台湾澎湖群岛南端之七美屿。清高拱乾《台湾府志》 卷1: “南屿亦名大屿,先时居民甚多,以波涛不测,移居八罩屿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