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字典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五峰山

五峰山

①在今河北遵化市东北二十五里。《明一统志》卷1顺天府:五峰山“山磅礴,突起五峰。东曰快目,南曰瑞云,西曰红翠,北曰虎岩, 中曰紫盖,上有禅林寺”。

②在今浙江慈溪市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2慈溪县:五峰山在“县(治今宁波市西北慈城镇)西北三十里。山有五峰,亭亭相峙,其下两岩屹立如门”。

③在今江西宜丰县西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27瑞州:五峰山“在新昌县西一百里。东有归云、积翠二峰,西有折桂峰、罗汉峰,中有佛岩峰,凡五”。上有五峰寺,即南朝宋武帝所建净觉寺。

④在今山东长清县东南四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济南府一》 “青崖山”条:“稍西北曰五峰山, 冈峦还相合,泉石甚胜。”因有会仙、志仙、群仙、望仙、聚仙(一称“迎仙”)五峰而得名。山之南有古道观遗址。建于金泰和年间。贞祐间名洞真观,元代名护国神虚宫,明万历间封为保国隆寿宫。有一天门、洞真观门牌坊、青帝宫、三元殿、真武庙、玉皇殿、三清殿、万历敕修保国隆寿宫石坊、志仙亭等。

⑤在今山东新泰市东北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1新泰县:五峰山“有五峰特起。下有泉,澄澈若鉴,谓之宝泉”。

⑥在今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西一里许。民国《湖北通志》卷9长乐县:五峰山“五峰耸立。周二十余里,高百余丈。县治在其麓”。县以此名。

⑦在今湖北竹溪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9竹溪县:五峰山在“县东十五里。五峰并耸。山之东有白云岩”。

⑧在今广西昭平县北。《清一统志·平乐府一》:五峰山“在昭平县北五里。五峰并峙,亦名五指山,为县主山”。

⑨在今四川叙永县南。《明史·侯良柱传》:崇祯二年(1629),奢崇明、安邦彦军“据五峰山、桃洪坝”。即此。

⑩在今四川泸州市小市镇西北,沱江东岸。《清一统志·泸州》:五峰山“在州北。五峰并峙,故名”。清王士祯《蜀道驿程记》:山麓“昔盛时为商舶辐辏之所”。1916—1920年讨袁护国之战,朱德驻泸州,登此山写下“立马中峰天地小,众山伏道拜英雄”诗句。

(11)在今云南武定县东三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6武定军民府:五峰山“在府东三里。攒列郡前”。

(12)在今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西北十里。清乾隆《西宁府新志》卷4:五峰山“五峰林立,形如举掌。山胁左右有大泉二,余泉不计焉。林壑之美,最为湟中胜地”。是闻名遐迩的“花儿会”风景区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彭望山

    即彭亡山。今四川彭山县东北十里仙女山。《续汉书 ·郡国志》: 武阳有彭亡聚。刘昭注:“ 《南中志》 曰: 县南 (北) 二十里彭望山。”

  • 锯齿山

    ①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六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41 垣曲县: 锯齿山 “以山峰错列而名”。②又作钜齿山。古名居止山。即今山东栖霞县东南七十里牙山。《清一统志·登州府》: 钜齿山“山峰断续,如钜齿然”。

  • 杓里箐

    在今贵州黔西县东北。《清一统志·大定府》 引《黔西州志》:“路近遵义,中有平川,可容数万人,入路极险。其西有莫陇法地屯,危峰突峙,四面皆绝壁,惟后有间道可登。”

  • 绵 (緜) 水

    即今四川绵竹县东北之绵远河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绵竹县: “紫岩山,绵水所出。东至新都北入雒。” 《元和志》 卷31绵竹县: “绵水出县西北紫岩山。《蜀都赋》 ‘浸以绵、洛’ 谓此水也。蜀人称郫、繁曰膏

  • 会稽道

    1913年依前宁绍台道改置,属浙江省。治鄞县(今浙江宁波市)。辖境约当今浙江萧山、诸暨、嵊县、新昌、天台、仙居、台州、温岭以东,钱塘江、杭州湾以南地区。1927年废。1914年6月以清末宁绍台道区域置

  • 万峰山

    在今湖北咸丰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2唐崖长官司:万峰山“在司境。亦曰杉篁峒。顶有池,流为杉篁、杉碧、垒子等溪”。

  • 杜甫墓

    ①在今河南巩义市西北康店西邙岭上。杜甫(712—770)字子美。唐朝著名诗人。其先代由原籍襄阳迁居巩县(今巩义市)。安史乱前寓居长安(今陕西西安)近十年。后移家成都。晚年携家出蜀,病死湘江途中(一说死

  • 陆家桥镇

    即今江苏昆山市东南陆家镇。清时为陆家桥市。城北二十里亦有陆家桥镇,即今市北陆杨镇。

  • 刘庄场

    北宋置,即今江苏大丰县西南串场河旁之刘庄镇。产盐。旧属兴化县,清时有盐大使驻此。民国间并入草堰场。

  • 阖闾墓

    在今江苏苏州阊门外虎丘山下。阖闾是春秋末吴国国君。《越绝书》 卷2: “阖闾冢在阊门外,名虎丘。下池广六十步,水深丈五尺,铜椁三垂,坟池六尺,玉凫之流、扁诸之剑三千,方圆之口三千,时耗、鱼肠之剑在焉。